吡虫啉在小麦上的应用:
1、我国已登记的种子处理剂中,杀虫剂主要有吡虫啉、克百威、甲基异柳磷、甲拌磷、丁硫克百威等,但其中大部分高毒或剧毒农药已被禁用或限用;杀菌剂主要有咪鲜胺、多菌灵、甲基立枯磷、福美双、甲霜灵、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醇、腈菌唑、甲基硫菌灵等。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性高,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将其用于种子处理,在作物生长初期防治虫害的同时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研究表明吡虫啉拌种小麦后在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再施药防治,对小麦出苗、成株期生长没有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吡虫啉以及和一些杀菌剂的混配制剂作为拌种剂在小麦田的应用中已得到大面积推广,然而许多厂家跟风跟进,技术不过关,或者以假充真销售伪劣产品,少数厂家将未登记,或者借证套证屡禁不止。其产品不仅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而且造成药剂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甚至发生药害,造成种子不出苗,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规范吡虫啉种子处理剂市场不仅需要相关执法部门的大力监管,更需要农药企业的自律。
3、吡虫啉拌种后,成膜剂能在种子表面形成具有毛细管型、膨胀型或裂缝型孔道的膜,种子处理剂活性成分及其他非活性成分网结在一起,在种子周围形成一个微型“活性物质库”。种子播种后,衣膜吸水膨胀,“活性物质库”的有效成分通过膜孔道或者膜本身缓慢溶解或降解,并逐步与种子邻近土壤接触;从而参与作物苗期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化过程。
4、由于活性物质缓慢释放,不会因为迅速淋溶或溶解导致有效成分快速损失,也不会因为农药、养分等骤然聚集而产生药害。种衣吸胀后,“活性物质库”中的杀虫杀菌剂能够与种子表面及内部接触,杀死种传病虫害;并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屏障,有效防止土传病虫害以及鼠、雀等有害生物。
5、种子萌发后,内吸性杀虫杀菌剂在渗透剂等助剂的帮助下,逐步被种子及植物吸收传导至整体,从而有效防控作物苗期病虫害。由于药力集中,加之与土壤接触,不易受日晒雨淋及高温的影响,因而药效持续时间更长。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欢迎收藏山村网查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农药特性和使用的知识,可以登陆山村网(http://www.shancun.net)搜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