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而农业科技的推广,正是为了让农业的发展更加高效,更加现代化。然而,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长期存着这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此,针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还不够高、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科研人员安心开展科技创新的环境还有待优化等问题,我国积极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创新机制,集中优势力量加快突破重大科技制约,从而更好地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借助联盟,国内优质衬衫长期依赖进口澳棉的局面已经改变,如今用国产棉花就能生产优质衬衫了。”国家棉花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李付广表示,棉花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于2015年底由棉花所牵头,联合棉花产业的208家科研、生产和棉纺企业成立,按照“科研、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模式,将分散的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如今,联盟已建设一批示范园,商品棉品质提高1至2级,满足了中高端纺织用棉需求。棉花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的一个,后者是一项重大的农业科技改革创新,也是实现农业创新驱动的重要平台。中国农科院院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唐华俊表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既是实体,也是机制,构建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创新机制。原先分散的农业科技资源如何通过联盟联合起来,又如何创新? 【技术创新】破解科技资源碎片化 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能够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界限,集中全国农业科技的优势力量,提高创新效率。为什么要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唐华俊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还不够高,各地农科院所存在分工不科学、上下一般粗等问题;科研人才、经费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科研人员安心开展科技创新的环境还有待优化。针对此,2014年底,由农业部主导、中国农科院牵头建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是国家、省和地市三级农业科学院共同参与的全国科技创新协作平台,汇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另一方面,农业科技自身也迫切需要依靠深化改革提高创新效率。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我国有50多个涉农高校、10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具有雄厚的师资、学科、平台等资源优势,在解决农技推广队伍业务能力不强、学历层次不高、后备人才不足等方面,大有可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能够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界限,有利于集中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力量,加快突破重大科技制约,更好地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奶业竞争力偏低,屡遭进口冲击。在中国农科院牧医所研究员王加启看来,奶业的症结在于,不少科研单位积累了大量奶业科技成果,但缺少专业转化平台。为此,中国农科院牧医所联合75家单位组建了奶业科技创新联盟。联盟研发了生乳分级技术,制定了优质乳标准,并在23家乳品企业中示范应用,加工能耗降低15%以上,生产的巴氏奶乳铁蛋白平均含量是进口奶的12倍。 “一盘棋”“一体化”“一条龙”,这是业内对创新联盟的形象描述。目前,全国已建立61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种质资源等“一盘棋”科技创新联盟,种业、农机化、农产品加工等“一条龙”科技创新联盟,东北黑土地保护、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防治等“一体化”科技创新联盟,逐步形成了中央与地方、院所与企业互赢共建的发展新格局。
图:农业科技 【机制创新】协同攻关实现共建共享 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需要各学科协同攻关,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加速深度融合。近年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但是,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生产需要的技术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还很突出。一些研究没有根据产业需要组织,脱离企业和市场,存在经济科技“两张皮”问题。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要围绕产业实际需求,推进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各学科协同攻关,加快完善实体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加速深度融合。 部分联盟着力构建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整合各类文献资源2000余万条、农业科学数据集600多个,构建了“资源全、多终端、一站式、1小时”信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联盟成员单位内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99.9%的保障水平。农作物种质资源联盟整合全国70多家单位的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90多万份,年分发利用达8万余份次,直接服务用户达1万余次。 部分联盟已由创新成果简单相加的初级阶段向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深度整合实体化的中高级阶段发展。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公司联合6个科研单位的科学家团队,采用“6+1”科企合作新模式,在“股权激励、机构实体”上取得了进展。联盟成立安徽中科荃银分子育种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其中荃银高科以现金持股30%;6个专家团队和企业科研团队以现金和期权的形式合计持股70%,成为业界领先的分子育种技术公司。唐华俊介绍,2017年以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组织300多家单位的近千个团队,整合各类资金近18亿元,开展了技术集成、落地示范、推广应用、技术服务咨询等协同创新任务近400项。
图:农业科技 【自我创新】激发联盟成员合作动力 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吸引风险投资、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参与联盟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和运行还存在一些不足。”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有些联盟还不是围绕一个重大问题来进行协同创新,还只是某一个团队的攻关任务;内部运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联盟没形成真正的协同创新、互利共赢机制;支持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展,有些联盟没有建立市场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比如联盟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联盟各成员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机制,导致企业、院所、高校的合作动力不足。 廖西元说,今后重点要在“一盘棋”“一条龙”“一体化”上下功夫,搭建分工协作的“一盘棋”农业科研工作新格局,创建覆盖上中下游的“一条龙”农业科研组织模式,构建多学科集成的“一体化”农业科技综合解决方案。 “目前,61个联盟共有近千家企业参与,其中有37个联盟是由企业牵头的。”张桃林建议,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联盟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在新品种培育、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让企业优先使用联盟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推动联盟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围绕投资回报率高、经济风险可控等社会资本投入的关键热点,联盟要提高针对性,吸引风险投资、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参与联盟建设。 据了解,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就建立了“1+3+9”工作模式,联合京津冀3地农业部门和农科院,开展不同养殖规模的技术集成,在9家企业开展试点示范。联盟秘书长、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副所长董红敏说,各成员单位整合了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形成了政府引导、科技融合、市场驱动的产学研实质性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联盟实体化运作,建立股份制实体单位,通过社会资本参与、科研院所技术入股、企业建设和运营的方式把实体运作起来,为畜牧大县提供“一县一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