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 农业科技重要性更加凸显

2018-11-11 21:12:32浏览:57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便成为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
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便成为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自然不可少,农业科技的推广也成为了重中之重。据消息称,伴随着科技前行的脚步,我国农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的快速普及,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纳米农药、生物农药、水肥一体化技术让农业更加绿色;遗传改良技术的发展让农业更加高产……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预计到“十三五”末将达到60%,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表示,作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国家队”,未来,农科院将突破10项重大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克20项核心关键技术、转化300项科技创新成果、集成50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打造30个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县(乡)……一张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  农业科技重要性更加凸显
图:农业科技   紧盯质量导向   农科院开展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为农产品高产高效提供有力支撑   没有土壤,没有阳光,但是蔬菜却依然长得旺盛,而且产量是露天的数十倍,这是咋回事?去年,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LED植物工厂”成功面世,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里对于农业生产的理解。在植物工厂里,营养液是土壤,红蓝相间的LED灯是阳光,没有污染及病虫害。科学家们通过对环境的高精度控制,让蔬菜的生长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植物工厂是一种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单位面积产量可达露地生产的40倍以上。”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杨其长介绍。当前,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农产品产量和产能已保持在较高水平,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从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的新的历史节点。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要紧盯推动农业由量到质转变这一主攻方向。过去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消费水平的制约,农业科研主要在提高品种产量上做文章。今后,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是确保产量的同时,更要着力推进绿色、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表示,近年来,农科院开展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为农产品的高产高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从2013年起,农科院组织开展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马铃薯7种作物,奶两种动物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计划。经过5年协作攻关,几种作物增产均超过10%,最高达44.7%,每亩最高增效500元。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  农业科技重要性更加凸显
图:农业科技   满足绿色需求   农科院重点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典型区域农业环境污染防控、西部旱区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等领域研究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膳食结构升级和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对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是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即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韩长赋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要紧抓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根本路径。在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任天志牵头完成的“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无独有偶,2016年,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郑永权主持完成的“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也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项目连续获奖,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于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了解,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典型区域农业环境污染防控、西部旱区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等领域研究,并先后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西部旱区盐碱地作物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4个协同创新任务,为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韩长赋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广泛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日益坚实。要继续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等农业模式创新,引领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  农业科技重要性更加凸显
图:农业科技   增强协同创新   农科院牵头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能够对某一地区开展乡村振兴给出综合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我国农业科研工作单打独斗的现象较为普遍。以小麦为例,我国小麦的科研团队有500多个,各级投入很多,但存在重复交叉现象,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要突破小麦产业发展和科技瓶颈问题,只依靠一个品种或单项技术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推动小麦产业的综合解决方案,进行技术集成和协同攻关,建立起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   唐华俊说,近年来,为适应大科技时代来临的需要,国际社会普遍加大了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学科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实践证明,面对大科学计划、大科技工程,各领域科学家和团队的精诚合作,能够有效增强科学研究的整体合力。2014年,农科院牵头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是一个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农(牧)业、农垦科学院共同参与的全国科技创新协作平台。2017年,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了技术集成、落地示范、推广应用、技术服务咨询等协同创新任务约400项,整合各类资金近18亿元。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科技支撑。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大学,只能做其中的某一个局部。而通过联盟,中央级科研机构、省级科研机构以及农科所师资和地方的大学一起,对某一个村、某一个乡、某一个县如何实行乡村振兴,给出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发挥各自优势,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   2017年,农科院又启动了19项协同创新任务,旨在通过实施跨研究所、跨学科领域的科研联合协作,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唐华俊表示,“十三五”时期,农科院将根据实施情况对已开展的19项协同创新任务进行动态调整和持续支持。同时,结合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每年遴选一批新的协同创新任务,持续开展协同创新,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巧解“白色污染”还要靠科技 南疆多地实现无膜种植棉花

上一篇:

研究人员发现关键基因 有望让水稻既优质又高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