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生效。媒体报道说,之所以“史上最严”,是因为新版中的1999项标准,约91%等同或严于国际标准。
实际上,有关蔬菜中的农药残留,过去一直存在着鲜为人知的规律,而这些规律与我们一般认知中的常识有时候差别很大。比如,超市购买的蔬菜,农药残留就一定比农贸市场买的少吗?
哪些蔬菜易“中毒”?
爱吃水饺的人注意了,在北方最常用来做馅儿的韭菜,最容易“中毒”。
虽然,这种天生能散发出辛辣气味的蔬菜让大多数普通病虫躲远,但韭菜最大的天敌韭蛆却总能找到进攻它的软肋。韭蛆钻入地下,蚕食韭菜根部,使得普通农药喷洒没了作用。农户们一般会采用“灌根”的方式,将农药喷洒在韭菜根部。而通常情况下,这种农药会含有有机磷成分。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杨理健表示:“有机磷农药难溶于水,很不容易清洗。”
山东农业大学王开运教授的调研证实了上述观点。王教授发现,农民常使用一种名为3911的违禁农药,不但能杀灭韭蛆,还能为韭菜施肥,让韭苗叶肥大粗壮了,代价却是残留农药大幅度超标。
与韭菜同样“高危”的还有卷心菜。
与韭菜“灌根”相反,卷心菜的农药残留大部分来自于“灌心”施药。为消灭钻进卷心菜的“钻心虫”,农户往往将杀虫剂浇灌到菜心上,称为“灌心”。如果农户稍微等不及提前采收,农药就很容易残留其间,这些躲藏在叶片最深处的菜心,毒性比包裹它的绿叶要更强。
“毒”菜出没的规律是什么?
如果要吃得放心,豆类和瓜果可以优先考虑。
2008年,甘肃省武威市农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叶等人,每季度从一些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中,抽取蔬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品种涉及茄瓜类、豆类、白菜类、甘蓝类、绿叶等类。在150份样本中,豆类蔬菜竟无一超标样本。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绿叶菜和甘蓝类蔬菜。绿叶类蔬菜超标达到37.5%。甘蓝类次之,在6份样本中有1份超标。黄瓜、西葫芦、辣椒等茄瓜类中超标相对较少。
这一递减结果,在检测小组的观察中总结为“绿叶类>甘蓝类>茄瓜类>瓜果类”的农残检测规律。
此规律,也在东北师范大学的调研数据中得到印证,除韭菜与卷心菜外,其他多次上榜的蔬菜多属绿叶类,比如菠菜和油菜。因为虫害更喜欢在叶面宽大的蔬菜上“安家”,而绿叶菜本身,较大的表面积也更容易与农药“亲近”。
超市的蔬菜更安全?
超市购买的蔬菜,农药残留就一定比农贸市场买的少吗?答案是不一定。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肖层林指导的一项调研表明,在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期间,长沙市22家农贸市场的农残速测合格率要比26家超市的综合数据高,甚至其中某家超市的蔬菜有20%都不合格。研究人员由此推测,由于超市蔬菜多出自定点生产基地,为了让蔬菜外表好看,其农药施用量可能高于农户小规模的自产蔬菜。
绿色和平组织调查员也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在京、沪、穗三地分别购买了15个品种的蔬菜,所有样品均被送往青岛一家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超市的果蔬农药含量总体上比农贸市场的还高。
“毒”菜出没有没有时间规律?
最后一个问题,“毒”菜的出现有时令变化吗?
有。春末夏初的5月要小心,另一个敏感的时间点,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8月。
根据合肥市植保植检站提供的数据,一条巨大的连续“W”形曲线反映出当地2009年5月至转年的蔬菜农残检测结果。当年5月13日,是菜青虫产卵数量最多的一天,100株甘蓝上的虫卵达到973.3粒。农户在成虫期使用农药,还未等农药消减到安全间隔期就把蔬菜摆上市面,拉出了农药残留的最高值。不过,随着天气转凉,进入秋季后的农药指数不断下降。这也呼应了病虫害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之间的时间点。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研究员柴勇等人,在西南地区也获得了同样的变化曲线。
在当时的调查中,全年蔬菜农药残留的超标数和超标率,随时间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月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最低,为7.55%;6月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最高,接近3月的一倍;8月次高,11月又再次明显降低。这与国内其他许多研究结果几乎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多地的蔬菜检测中,5月都是检出农残不合格数据较高的月份。
如何居家去除农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志勇则通过试验,求证出了若干实用信息。
他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醋酸溶液、自来水以及冷藏和烹饪方法,试验对甘蓝叶片表面7种残留农药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和处理时间下,醋酸溶液对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要好于盐溶液,自来水的去除效果最差。冷藏在48小时内对农药残留去除没有显著影响,而烹饪对农药残留的去除率最高,在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