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喜欢吃鱼,但是有的人吃了鱼之后,会感觉全身不适,腹泻、胸闷等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有发现这是因为有些鱼类体内含有组胺才会导致中毒!那么为什么鱼类会引起组胺中毒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下面跟随山村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鱼类会引起组胺中毒呢?一般来说,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俗称鲐巴鱼、池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贮存不当,鱼不新鲜时,尤其是捕获后的一段时间,细菌会把鱼类中组氨酸转变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进食后便使人产生过敏性中毒。国家标准GB2733-94《海水鱼类卫生标准》规定,鲐鱼中组胺≤100mg/100g,其他鱼类中组胺≤30mg/100g。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食用鱼类组胺中毒后的临床症状: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病人在食鱼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日内恢复健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鱼类引起的这种组胺中毒呢? 1. 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 2. 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以下。 3. 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家庭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尽量避免食用这类鱼。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食用 不新鲜或腐败的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可引起中毒。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食后也可引起中毒。如果有进食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史,有类似的上述临床表现,请您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耽搁治疗,而大家在吃鱼的时候,要参照预防引起中毒的这类防治措施,以免引起组胺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