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面学问多
“现在种菜全是按照标准,怎么选种、啥时候育苗、怎么栽培、如何用肥用药都有说道。”河北省永年县南大堡乡菜农张运江说,按标准化种植,不但每亩单产能够增收10%,最重要的是蔬菜品质有了绝对的保证。
永年县蔬菜播种面积达80万亩,是华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为推动这一主导产业发展,该县质监部门逐步建立完善蔬菜种植标准体系,帮扶菜农规范蔬菜品种、用药、提高蔬菜品质、拓展高端市场,这也就是张运江提到的标准化种植。
对于一些人质疑反季蔬菜的安全性,张运江告诉记者,如今生产反季蔬菜的大棚科技含量很高,生产过程会定期通风,只要严格遵守品种、用量等规定用药,就肯定不会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
遵化市西王庄王金合的蔬菜大棚里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目前已经进入盛果期。刚进入大棚,就看见大棚内有人在用喷雾器给生长的黄瓜“打药”.王金合看出记者的疑问,赶紧解释道:“现在打的‘药’不是农药,而是牛奶,这算是叶面施肥,打牛奶不仅可以给黄瓜补钙,还可以使黄瓜的味道变得更好!为了使西红柿表皮光亮味道鲜美,我们还给它打糖醋呢!”
据他介绍,在他的大棚里,从不给蔬菜打农药,为防治病虫害,会根据不同需求使用杀毒矾、百菌清等烟雾剂进行空气薰蒸,既可达到防治效果,又不会被农作物吸收。传统的化学肥料肥效单一、污染严重,因此他的大棚里不施普通化肥,而是统一施用海藻肥。海藻肥属天然海藻提取物,弥补了传统有机肥施用量大、肥效慢的不足,又对人畜无害,对环境无污染,保证了蔬菜达到无公害标准。由于该村大棚蔬菜安全放心,很多商贩都爱来他们村收购蔬菜,收购价格也相对较高。
蔬菜出门带“证件”
常年从事蔬菜批发生意的赵先生告诉记者,除了生产过程中的严格控制,采摘后的严格监测是反季节蔬菜端上餐桌前的重要保障。
在南和县东南张村,菜农柴增哲一大早就来到村蔬菜收购站,将从地里采摘来的还透着露珠味的十几筐西葫芦交给了收购员,并顺手递上了县蔬菜办为他开具的《无公害蔬菜绿色鉴定证明》。“有了这张身份证,我们才可以放心收购。”收购员笑着说。
老柴介绍说,在东南张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户种出来的蔬菜能不能被公司收购,要全靠这张“身份证”.记者看到,这张半个巴掌大小的纸片上,竟密密麻麻记满了蔬菜从定植到采摘的全部用药、施肥情况及生长期,菜农及监管员签名清晰可见,全程可追溯。
孟连柱该乡的一名普通监管员,当下西葫芦采摘忙季,每天经他手里认证的蔬菜多达2吨。“为了确保批批蔬菜都纳入监测,我和我的同事每天都要连轴工作十来个小时。菜农送过来的蔬菜,都要经过我把关签字,菜农也要签字确认。”孟连柱一边介绍,一边将写有编号批次的“身份鉴定证明”贴到了菜箱上并打上封条。
南和县农业局副局长孔群杰告诉记者,该县对10万亩蔬菜不仅一一进行生产环境认证,还通过下派技术员,对生产过程实施严密的技术监管。同时,积极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模式,集约化育苗,并全部推广使用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手段防虫,全程拒绝化肥、拒绝农药,实现了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