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多在花球基部或茎基部发病,病部变褐、湿腐。进一步发展后,病部组织呈灰褐色软腐,腐烂呈泥状,致使整个植株塌倒溃烂。病部散发出臭味。发病严重时全株腐烂。
【病原】:病菌可在田间病株、窖藏种株、土壤中病残体及害虫体内越冬。
【发病规律】: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粪肥、昆虫等传播,主要从伤口侵入。伤口有自然裂口、虫伤口、病痕及机械伤等,尤以根部及茎基部伤口为主要侵入伤口。病菌侵入后经2~3天潜伏期后即可发病。病菌发育适温25~30℃,喜高温,不耐光和干燥。
防治方法:①及早翻地、晒田。高畦覆地膜栽培。②施足充分腐熟的粪肥,适时、适量追肥,注意不要因肥料施用不当烧伤根部或茎基部。③均匀灌水,严防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时排水。④注意防治地蛆、黄条跳甲等害虫。农事操作时避免产生伤口。⑤重病地与粮食作物进行二年轮作。⑥初始病株及时拔除,病穴及四周撒少许石灰消毒。⑦药剂防治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或10%“401”抗菌剂500倍液,或30%绿得保4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