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额负蝗别名,中华负蝗、尖头蚱蜢,属直翅目蝗总科。短额负蝗食性很杂,主要取食双子叶植物,包括蔬菜、棉花、豆类、薯类、烟草、向日葵等。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菜田常见。成虫和若虫用咀嚼式口器蚕食叶片,造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短额负蝗怎么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雄性体长19~23毫米,绿色或枯草色,匀称。头部长锥形,短于前胸背板,颜面颇倾斜,与头顶成锐角。复眼卵形,褐色,位于头的中部。触角剑状,17节,较短。由头部至中胸背板两侧缘各有1条粉红色线和1列浅黄色疣突,前胸背板有纵脊3条,前缘平直,后缘钝圆形,有横纹4条。前翅狭长,长19~25毫米,超过后足腿节顶端,翅顶较尖。后足腿节长10~13毫米,匀称,外侧下缘常有1条粉红色线,胫节向端部逐渐扩大。后翅基部玫瑰色,端部淡绿色。雌性虫体较雄性大,体长28~35毫米,触角较短。前翅长22~3l毫米,后足腿节长16~19毫米。
卵:长椭圆形,长3~4毫米,通常被一些物质包裹形成卵囊。卵囊内上部为泡沫状物质,下端为卵室,藏有卵粒,不规则的斜排成3~5行。
若虫:也称为蝗蝻,共5龄,除翅尚未发育外,其它形状与成虫相似。
发生特点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发生1代,以卵在向阳的沟边土内越冬。常年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前后孵化,7~8月发育羽化为成虫。10月左右产卵越冬。
成、若虫日出活动,喜栖于地被多、湿度大、双子叶植物茂密的环境中生活,在灌渠两侧发生偏多。成虫寿命长达30天以上,雌虫产卵量150~350粒,卵块产。初孵若虫先取食幼嫩杂草,三龄后扩散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或豆类等作物。
短额负蝗以成虫及若虫危害多种蔬菜作物的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和传播细菌性软腐病,降低蔬菜商品价值。
防治要点
短额负蝗一般不需单独防治,若要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农业防治: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清除田边、沟沿的杂草,破坏短额负蝗生存的环境。
②药剂防治:喷药时间应掌握在3龄蝗蝻前和侵入农田危害之前,药剂可选用2.5%大康乳油1 500~2 5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 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 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 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或 55%农蛙乳油1 500倍液,或 52.25%农地乐乳油1 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剂1 000倍液等,连同周围杂草一并喷雾防治。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白菜短额负蝗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白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大猿叶甲怎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