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类黑根病
【病害名称】:甘蓝类黑根病
【症状特征】:结球甘蓝、紫甘蓝、紫球茎甘蓝、球茎甘蓝、孢子甘蓝、芥蓝等甘蓝类蔬菜黑根病,又称立枯病。苗期受害重,病菌主要侵染幼苗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定植后一般停止扩展,但个别田仍继续死苗。此外,该病还可表现为猝倒状或叶球腐。
【发生特点】:主要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有报道,无寄主存在时菌丝可腐生140天以上,由于该菌寄主范围广,一旦进入菜田,则较难根治。此菌在土表有时形成子实层,产生担孢子,借风传播至100m左右,落到寄主上几小时即萌发,4天后表现症状,但其产生机会少,作用不大。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菌丝生长温限6-40℃,生长适温为20-30℃,尤以25-30℃生长最快。菌丝存活需要冷凉干燥的土壤。当土壤湿度维持在最大含水量的20%-60%时,其腐生能力最强,超过70%对基物的占领能力显著下降,高于90%其腐生定殖能力几乎完全消失,这主要是高湿有利于土壤中细菌对它的为害。但菌核的萌发需要高湿,一般相对湿度98%才能萌发,侵入也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自由水或近100%的相对湿度。土壤酸碱度对该菌的生长影响不大,一般pH5.8-8.1病菌生长良好,小于pH4时生长速度才明显下降。田间病害的流行还与寄主抗性有关。不利于寄主生长的土壤温湿度,如过高、过低的土温,黏重而潮湿的土壤,均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防治甘蓝、花椰菜等甘蓝类蔬菜黑根病,宜采用加强苗床管理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及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