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紫甘蓝菌核病的病状和防治方法

2018-11-21 21:37:33浏览:41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紫甘蓝的营养价值不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紫甘蓝有着不错的营养价值,因此种植的人也不少,但是紫甘蓝在种植的时候
紫甘蓝的营养价值不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紫甘蓝有着不错的营养价值,因此种植的人也不少,但是紫甘蓝在种植的时候极容易引发菌核病的危害,菌核病对多种植株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危害极大,我们要及时的对其进行防治。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紫甘蓝菌核病的病状和防治方法。
紫甘蓝菌核病的病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
  此病全生育期均发生。前期主要为害茎基部和基部叶片,形成水渍状暗灰色坏死斑,迅速发展腐烂,使植株萎蔫死亡,病部产生浓密絮状白霉,以后转变成鼠粪状菌核。结球期染病,多从根茎或基部叶片开始侵染,亦呈水渍状腐烂,发展迅速,同时在病部产生浓密絮状白霉,最后形成黑色菌核。花期染病,主要由根茎部或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病部呈暗灰绿色坏死腐烂,随病害发展,植株由下向上逐渐萎蔫枯死,剖茎可见髓部生有黑色颗粒状菌核。
  [病原]
  子囊菌核盘菌真菌。病菌菌核初为白色,后表面变黑,由菌丝扭集形成,—般为1.3~14mm×1.2~5.5mm。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浅褐色子囊盘。子囊盘杯状或盘状,成熟后变成暗红色,盘中产生许多子囊和侧丝,子囊内的子囊孢子呈烟状弹放。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8个无色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细胞,大小为10~15μm×5~10μm。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里越冬。在5~20℃并吸足水分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弹放出的子囊孢子,经气流、浇水传播,引起植株发病。棚室内主要通过病组织上的菌丝与健株接触传染,使病害蔓延。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较广,但不耐干燥,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发病。此外,带病的种苗调运和移栽病苗,可扩大传播。
  [防治方法]
  1.紫甘蓝收获后及时仔细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将遗漏的菌核深埋在土壤深层使之不能萌发出土。病重棚室进行土壤处理。
  2.冬春季棚室注意通风排湿,生长期及时清除基部老黄病叶及病株。
  3.在早春子囊盘萌发刚出土时,结合中耕管理及时铲除子囊盘,减少初侵染源。
  4.发病初期随时清除染病组织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200倍液,或40%施加乐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10天防治1次。有条件的选用上述药剂的粉尘剂喷粉或采用常温烟雾施药防治效果更理想。
  这些就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紫甘蓝菌核病的病状和防治方法了,大家学会了吗?小编整理的这些方法能够帮您更好的防治紫甘蓝菌核病的危害的,大家要仔细的学习一下,让您的紫甘蓝更好的生长哦。想要查看更多的病虫害防治知识的话,记得关注我们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库哦。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紫甘蓝褐斑病的病状和防治方法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紫甘蓝褐斑病的病状和防治方法

上一篇:

羽衣甘蓝菌核病的识别和防治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