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母桥村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张母桥镇,全村486户1785人,其中贫困户86户195人,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张母桥咸挂面便产自这里。这种传统工艺制作出的面条因其略带咸味、下锅不浑汤、口感极佳,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冬季将至,空气逐渐干燥,温度适宜,又到一年中制作手工挂面的最佳时节。走进张母桥村老北街,村民周岐德正在门口将刚悬挂好的手工挂面上架晾晒,暖暖的阳光照射在如丝一般的手工挂面上,犹如一道银白色的瀑布。
周岐德今年72岁,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独自生活。“非常感谢政府对我的关心照顾,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经常来看望。如今,我们张母桥咸挂面名声越来越大,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天气好的话,做一天挂面能达到将近两百元收入,脱贫奔小康就靠这挂面了。”周岐德说。
随后,周岐德又介绍起做挂面的工序。做挂面前首先要了解第二天的天气是否晴好,然后才能开始第一道工序和面,盐、水和面粉的比例是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般天热盐多放点天凉盐少放点。接下来就是揉面,要一个多小时,这道工序最累人,先是用手掌揉,然后用拳头揉,还不能把表面的一层面皮揉破。第三道工序是盘条,凌晨三四点钟要把和好的面盘条上筷子,这也得两个小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架晾晒,让面条由湿变干。不同人家做挂面的工序大体相同,但一些细节上的掌握还需要挂面师傅自己的本事,手艺好的做出的挂面条形匀称而且还是空心的,不易折断,盘起来也好看。
目前,在张母桥村有大大小小挂面加工作坊三四十家,年产挂面五十万公斤,产值达500万元,手工挂面生产已成为该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张母桥镇抢抓发展机遇,力争把传统手工挂面产业做大做强。据该镇党委书记王波介绍,张母桥咸挂面因手工制作,从面粉到面条成形,一般都要做16个小时以上,一户一天只能做约二百斤的面,且多在冬季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传承传统手工艺,今年该镇计划建设挂面生产基地,前期该镇镇长任少东和商会会长叶祖祥已前往四川古蔺县等地参观学习挂面生产模式,并将结合该镇传统工艺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王波表示,下一步,该镇将动员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到挂面制作上来,让他们学到技术,通过自己双手走上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