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少雨的气候,贫瘠乏力的土壤,吉林省洮南市向阳街道建业村几十年来“靠天吃饭”,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杂粮杂豆等维持生计,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没有积累。
这样的自然条件,村里的经济还能“翻身”吗?这样的村子,该如何脱胎换骨、脱贫致富?3年时间,帮扶建业村的白城市供销合作社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巧抓突破 庭院种上新药苗
“全村人均耕地只有3.1亩,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盐碱层浅,如遇暴雨或雨水集中,易形成‘碱涝’。现有贫困户59户93人,其中综合施策类贫困户21户34人,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类贫困户38户59人。”
面对这样一份扶贫资料,白城市供销合作社的领导班子不禁叹气。建业村的扶贫,该怎么干?
他们决定,要从调结构、引产业入手,找出一条收益高、可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
前期调研中,白城市供销合作社咨询专家,组织龙头企业、乡村班子及种植户代表10多人赴赤峰市牛家营子镇实地考察,最终选择试种中草药黄芪。
品种选定了,推行上却受到了阻碍。在村里,没有一家是种过中草药的,对于黄芪这样投入大的作物,村民们充满疑惑,不敢种植。
为了打破传统种植习惯,第一书记李阳和包保干部们走进村民家门,讲述种黄芪的好处和对比效益,让农户了解道地关药产业的发展前景,逐渐转变思想。
听到包保干部的讲解,村民周立动了心。“供销社免费给籽,无偿为我们服务,这还有啥怕的。”他当机立断,种下了半公顷黄芪。为实现农民种植零风险,白城市供销合作社组织社有企业麦地多公司,赊销籽肥、签订收购订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试种能否成功,种植技术是关键。因此,他们多次举办中药材种植科学技术培训班,为村民现场教学,答疑解惑。
产前解决融资、产中技术服务、产后订单回收,黄芪试种万事俱备,只待成效。21户试种植人家的庭院里,满载着金秋的希望。
小步快走 收益多了好几倍
去年秋天,周立的半公顷黄芪地,每亩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我这些年种苞米,一亩地净收入也就几百块钱,通过我这账一算,黄芪收入翻倍太多了。”今年,他种下了25亩黄芪。
李焕有是最先示范种植黄芪的21户村民之一,也是收成最好的一家。1亩2分地的黄芪苗,产量达到了2090斤,纯收入近6000元。
数倍的收益差,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翻身的希望。试种的大获成功,也让李阳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这条路是可行且大有可为的,今年,扩大种植规模,势在必行。
今年一开春,他们就建设了黄芪种苗基地,200亩大田起垄,种上了整齐的黄芪苗,从种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全村总共发展了442亩的黄芪大田种植,丰收,近在眼前。
但是,另一个问题摆在面前。黄芪只适合栽种在黄土上,去年试种的庭院,今年开种的大田,全部是黄土地。村里一大半的碱土耕地,怎么办?全村要脱贫致富,一定要把全部土地都调动起来。
新一轮的调研论证后,蒲公英被引进了村里。它适合碱土种植,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好。与去年引进黄芪的思路类似,今年,首先进行了蒲公英的庭院试种植,发展了28户32亩的种植面积。
村民杜万财种的蒲公英,出苗特别好。他坦言:“我家这1亩7分地的蒲公英,今年纯收入能达到四五千元,比往年种辣椒、苞米强多了。”5月中旬,白城市供销合作社请来专家,在他家院里开了蒲公英种植现场会,当场示范种植,村民纷纷前来观摩学习。李阳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方便专家随时指导技术。
村子的变化,都被村支书闫亮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告诉记者:“去年试种黄芪见效,今年就不少农户种了。等蒲公英试种成功了,不但贫困户能脱贫,非贫困户也能增加不少收入。眼看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盼头。”
喜绘蓝图 大胆迈向产业村
风声猎猎,艳阳高照,查看着200亩种苗基地的黄芪苗,基地负责人司马志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根据长势,他断定这一片田地,今秋收入可达四五十万元,是种玉米收入的5倍还多。“等到秋收季节,还能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与黄芪一同茁壮成长的,还有白城市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的润农道地关药种植合作社。去年秋天,合作社正式成立,对社员实行统购统销、全程指导种植服务,形成“龙头企业+联合社+专业社+基地+社员(贫困户)”的产业扶贫链条,村中贫困户全部无条件入社,年底享有每户500元的保底分红。
合作社的办公室设在村部。墙上,挂着一张大大的建业村道地关药种植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图。
“蓝色部分是去年种植的21户62亩,绿色的是今年发展的黄芪种植,红色的是明年的计划种植面积,要突破1000亩。”讲解着图上不同颜色标出的地块,李阳脑海中已经绘出了一张产业发展的蓝图。
在不懈的努力下,他们争取到了141.5万元的扶持资金,为专业社购置农机设备22台套,一举解决了社员扩大种植规模、农机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规划建设1000平方米的农机仓库和药材库,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对市场的考察,白城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张连昌说,接下来,他们将开始准备商标注册,增加种植品种,购进加工设备,对中药材产品进行粗加工乃至深加工,把建业村建成中药材生产加工的“专业村”“品牌村”,形成多品种、立体式的地道关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