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是黄瓜最常见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害发展十分迅速,3~5天内可以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死亡,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发生年份减产幅度在10%~20%左右,流行年份可达50%以上,个别重发田块可造成毁灭性损失。黄瓜霜霉病怎么防治?小编给大家总结一下。
黄瓜霜霉病发病中期叶片正面症状
黄瓜霜霉病发病后期叶片正面症状
危害症状
黄瓜霜霉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条件适宜时也可危害茎和花序。苗期染病,初始在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的水渍状褪绿黄斑,潮湿条件下子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造成子叶干垂,幼苗死亡。
成株期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一至数个水渍状斑点,有时多达二、三十个,3~5天后病斑逐渐变为淡黄色或黄色,最后变为淡褐色干枯。病斑的扩展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斑边缘明显,潮湿条件下叶片背面病部产生灰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收缩而死亡。成株期多在开花至结瓜期发病较重,通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蔓延,严重时整株死亡。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侵染所致。病菌以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的孢子囊及潜伏在种子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越夏。以孢子囊随风雨进行传播,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以后随气流和雨水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条件。适宜发病温度为10~30℃,最适为15~20℃,相对湿度90%以上容易发生流行。叶面有水滴或水膜病菌容易侵入和萌发。当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80%左右,持续6~24小时,则该病开始发生蔓延。春季多雨、多雾、多露,且温度上升到20~25℃,霜霉病可迅速发生流行。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栽培黄瓜霜霉病常年在3月上中旬始见,4月初至5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个别暖冬气候年份1~2月就可田间始见霜霉病;露地栽培常年在4月上旬始见,5月上中旬至6月上中旬为发病盛期。黄瓜霜霉病一般保护地发病重于露地,栽培上定植过密、氮肥使用过多、开棚通风不及时,肥力差地势低的瓜地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选用抗病品种:对霜霉病较为抗病的黄瓜品种有津优系列黄瓜、津杂1、2号黄瓜、宝扬5号、中农1号黄瓜、中农3号黄瓜、广州全青等。
②选地与肥水管理:种植黄瓜地要选地势高燥,通风透光,排水性能好的田块,进行深沟高畦栽培,施足有机栏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次数。
③加强温湿度管理:日出后棚温控制在25~30℃,通风使相对湿度降到60%~70%,做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发病,同时利于黄瓜光合作用;下午温度降至20~25℃,相对湿度降到70%左右,实现单湿度抑制病害,温度利于光合物质的输送和转化。
④高温闷棚:利用黄瓜和病原菌对高温忍耐性的不同来抑制病菌发育或杀死病菌,方法是:在发病初期,选择晴天中午将保护地关闭,使棚内黄瓜生长点附近的温度上升到45℃但不超过47℃,维持2~3小时,然后逐步通风降温。闷棚处理时要求土壤含水量高,棚内湿度高,避免灼伤黄瓜生长点。
⑤药剂防治:发病前可用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预防;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8.75%银法利悬浮剂600~800倍液,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注意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