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 Stemphylium vesicarium
【症状】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各大蒜产区,新疆也有发生。病叶枯死,蒜株早衰,造成蒜头减产和蒜蔓霉烂。病田减产可达5一6成,多雨年份高达7一8成。 [危害与诊断] 病原菌危害叶片、叶鞘、墓茎和蔓苞等部位。因大蒜发病的生育阶段不同,症状表现有很大差别,可进一步区分为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白斑型和混合型等5种类型。
(1)尖枯型 越冬期前后和早春最明显。病叶叶片尖端变枯黄色至深褐色,坏死捻曲。坏死部分上生黑色霉层,少数有不清晰的紫褐色斑纹,隐约可见。坏死部分可向叶片中部发展,严重时全叶黄枯。识别时,应注意与生理性干尖相区分)。
(2)条时型 叶片上生有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或偏向一侧发展,宽度可占叶宽的1/3一1/2,有时条斑部位有明显伤痕。潮湿时条斑上有黑色霉层。主要发生于越冬期间和早春,中下部叶片多见。
(3)紫斑型 叶片上病斑椭圆形或梭形,两端较尖,中央色泽较深,呈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明显的枯黄色坏死线,伸展后可使叶片大部或全部枯黄。雨后或田间潮湿时病疏表面生有褐色至黑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饱子梗和分生饱子。紫斑型为主要病斑类型,全生育期可见。
(4)白斑型 叶片上生有白色圆形或卵圆形小斑点,多不相连接,孤立而分散。有时病斑略有扩大,变浅褐色。本型病斑多在抽蔓期出现于上部叶片和蒜蔓上。
(5)混合型 同一个叶片上出现2种类型或多种类型的病斑。常见紫斑型与条斑型,尖枯型与条斑型或3种类型混发。叶片上病琉还可向叶鞘延伸,便叶鞘枯黄。 在早期发病田块和重病田块,抽蔓前大部分叶片枯死,田间枯焦一片,蒜蔓不能抽出或严重减产。染病蒜蔓在贮藏期发生严重霉烂。
【发生规律】 病原菌随病残体越夏或越冬。在秋播大蒜区,散落田间的病残体以及大蒜收获后临时堆放场所、加工场地附近遗弃的病残体为主要越夏菌源。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病菌分生饱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51起侵染发病。由秋季至翌年4月上旬病株增长缓慢,多数病叶上只有单个病斑,有明显的尖枯型和条斑型症状。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病情急剧上升期,叶片由底部向上依次枯死,这一时期以紫斑型病斑最多,但5月份以后蒜株顶部叶片出现再侵染所致的密集白斑。重病田蒜株霉烂枯死,枯焦一片。
在春播大蒜栽培区,病原菌以分生饱子和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菌源。在新疆北部,6月下旬田间普遍出现病斑,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病叶自感染至枯死只需要5~6天,流行年份经10~15天即可使会田蒜苗焦枯死亡。大蒜发病早,于7月底以前死亡的,鳞茎还未及膨大,损失率达80%~90可,大蒜延迟至8月上旬或以后枯死的,鳞茎产量损失为30可以下。
膨胀旬柄霉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在秋播大蒜栽培区4月份和5月上旬的降水量和雨日数是决定发病程度的关键因子,两者高于常年就可能大发生。在春播大蒜栽培区,影响病情的天气因素主要是7月份的温度和降水。若7月份雨次多,降雨时间长,雨量大,则病情严重,可能导致大蒜绝收。
连作蒜田和蒜、葱、韭菜瞩作蒜田发病重。蒜株遭受冻伤、虫伤和机械损伤后发病加重,采收蒜喜时若大量划伤叶片,常导致后期病情加剧。春季肥水管理不当,偏施氮肥,追肥灌水偏多,蒜株旺而不壮或底肥不足,追肥偏晚,蒜株生长瘦弱者发病均重。地势高燥的台地病轻,而地势低洼、雨后排水不畅且又大水漫灌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栽培访治 大蒜与非葱属作物轮作,较好的前茬是小麦、玉米、豆类、瓜类等。清除田间和大蒜贮放、加工场地遗留的病残体。播前精细整地,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灌水。要施足基肥,苗期以控为主,适当蹲苗,培育壮苗,越冬期应防止低温冻害。烂母后以促为主,抽喜分瓣后,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尽量降低田间湿度。
大蒜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应选用抗病或轻病优良蒜种,及时淘汰发病早而重的高度感病品种。
(2)哎药防治 秋播大蒜要秋苗期早治,春季重治,中后期巧治。秋苗病株率达1%时,喷药防治发病田块。3月下旬至4月上旬蒜株上部病叶率达5%时,应全面喷药。叶病发生较多时,应及时喷药保护上位叶片和蒜喜。有效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可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一800倍液等。另外,10可世高粒剂1500倍液,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等有一定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