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病菌分生孢子梗暗色,从叶片病斑两面伸出,单生或2-3根丛生,不分枝,基部略粗,暗褐色,大小为50-80μm×3-4μm。产孢细胞作合轴式延伸,单胞芽生,其上具1-3个孢痕。分生孢子暗色,圆筒形,两端钝圆,中间稍收缩,有1-3个横隔膜,个别5个,单生或两个孢子链生,表面粗糙,多细疵状突起,大小为40-70μm×10.5-13.5μm。
【生理特征】:菌丝生长温度0-25℃,适宜温度10-20℃, 30℃以上停止生长。分生孢子萌发温度0-30℃, 10-20℃最适宜,空气相对温度100%和有自由水存在时萌发最好,相对湿度低于90%病菌不能萌发。
【侵染循环】:病菌以休眠菌丝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或越夏。韭葱生长期随带菌肥料进入田间形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形成再侵染。
【危害症状】: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梭形至长椭圆形灰白至灰黄色坏死小斑,边缘具有浅黄色晕圈,潮湿时略呈水渍状。以后发展成长梭形红褐色至黄褐色中型坏死斑,边缘灰白至灰黄色,几个病斑相互连接成不规则条斑,终致叶片坏死。湿度较高时在病斑上产生紫褐至榄褐色绒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植株集中妥善处理,减少越冬病菌。
2.施足底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合理密植,生长期加强管理,避免田间积水,防止早衰,提高寄主抗病能力。
3.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