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病菌子实体叶两面生,无子座。分生孢子梗束生,淡褐色至褐色,顶端较狭,色浅,不分枝,偶有屈曲,具隔膜,孢痕大而明显,大小为35-90μm×4-6μm,个别达150μm。分生孢子鞭状,无色透明,正直或略弯,基部截形,顶端渐尖,隔膜多而不明显,大小为55-150μm×3-5μ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和再侵染。
【发病条件】:昼暖夜凉,夜间结露时间长,或雾大、露重的天气,病害发生严重。
【危害症状】:病斑初为白色至浅黄色小点,以后发展成长椭圆形至长梭形灰白至灰褐色坏死斑,空气潮湿在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终致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2.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 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万霉灵1#)1000倍液、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