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学名:Allium fistulosum L.),为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葱起源于半寒地带,喜冷凉不耐炎热。原产自中国,中国各地广泛栽培,国外也有栽培。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防治葱褐斑病。
一、症状:
葱褐斑病又称叶尖黄萎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生梭形病斑,长10~30毫米,宽3~6毫米,斑中部灰褐色,边缘褐色,斑面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壳。严重时病斑融合,致叶片局部干枯。
二、病原:
Mycosphaerellasch?enoprasi(Rabenh.)Schr?et和Mycosphaellatulasnei(Jancz.)Lindau前者称葱球腔菌,后者称图拉球腔菌,均属子囊菌门真菌。M.schoen?prasi子囊座群生或散生,球形至扁球形,大小100~170微米,孔口直径18~20微米;子囊长卵形至倒棍棒状,大小50~70×15~22微米;子囊孢子长卵形至长椭圆形,双细胞,五色,大小21~28×6~9微米。M.tulasnei子囊座球形;子囊圆筒状,大小100~150×14~16微米;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具1个隔膜,分隔处缢缩,大小11~29×4~9微米;其无性态为Cladosporiumherbarum(Pers.)linkvar.1ablabSacc.称扁豆枝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丛生,具分隔,单枝或稍分枝,屈曲,直径5~7微米,顶部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单生或形成短链,形状大小不一,长圆形至卵圆形,具1~3个隔膜,大小10~18×5~8微米。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风雨或灌溉水进行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此外种子也可带菌,引起叶片发病。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及土壤含水量高易发病,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生长势衰弱的重茬地发病重。南方终年均见为害,多雨高湿季节发病重。北方5~10月均可发生。
四、防治方法:
(1)选用高脚白、鸡腿葱、五叶齐、毕克齐大葱、章丘大葱等耐热品种。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3)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葱地过湿,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病力。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