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马铃薯晚疫病怎么防治

2018-11-25 10:14:51浏览:76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马铃薯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种植区都有发生,多雨年份发生较重,采用保护地栽培后,危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马铃薯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种植区都有发生,多雨年份发生较重,采用保护地栽培后,危害有所减轻。马铃薯晚疫病怎么防治?小编给大家讲讲。
马铃薯晚疫病怎么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田间危害状
  危害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蔓和薯块也可受害。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初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病斑周围具有较宽的灰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色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一圈稀疏白霉(即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叶背尤为明显,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易破裂或卷缩,病症不明显且扩散速度减慢。茎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形褐色条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少量白霉,发病严重时致叶片萎垂卷曲,最终导致全株黑腐,大流行时,全田一片焦枯。薯块染病,初生稍凹陷浅褐色小斑,后变成不规则形褐色至紫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最终导致薯块腐烂,干燥条件下病部发硬,呈干腐状。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带菌薯块常不能发芽或发芽后未出土就死掉,其长出的植株便成为田间中心病株。环境条件适宜时,其上产生孢子囊又借助于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孢子囊还可借助于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病菌在日暖夜凉及空气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病。其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18~22℃,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为10~13℃,游动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2~15℃,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为白天气温22℃左右,夜间温度10~13℃,相对湿度95%以上连续8小时,叶片上有水滴11~14小时。
  我国南方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6月,最适感病生育期在成株封行至采收及贮藏期,发病潜育期1~5天。一般多雨年份,早晚多雾多露,天气潮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此外,施氮肥过多、土壤黏重、地势低洼、植株生长茂密等也有利于发病。
  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东农304等抗病良种,在无病地块中选留种薯。
  ②加强管理。,在入窖、出窖、切块、播种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剔出可疑带菌种薯,减少病害初侵染源。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
  ③清洁田园。及时拨除发现的中心病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等。 注意交替、轮换使用药剂和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自家的农业生产做出一份努力。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马铃薯炭疽病怎么防治

上一篇:

马铃薯小叶病怎么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