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主要对幼芽的危害比较大,造成幼苗死亡,所以做好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的防治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如何防治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
一、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病薯块上或残落于土壤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又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病薯或在病土中播种,病菌可在幼芽经伤口或直接侵染,引起发病,造成芽腐或以后形成病苗。病菌可经风雨、灌水、昆虫和农事操作等传播,扩大为害。以后上下扩展造成地上萎蔫或地下薯块带菌,产生菌核再行越冬。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条件。土温23℃左右,潮湿情况下,发病严重。后期菌核形成需23~28℃的较高温度。在北方,春寒、潮湿条件易于发病。春季播种早,土温较低时发病重。土质黏重、低洼积水的返浆地,不易提高地温,易于诱发病害。病区连作地发病率较高。
二、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和块茎。幼芽染病,未出土者造成腐烂,形成芽腐,导致缺苗;出土后染病,开始下部叶片发黄,茎基部产生褐色凹陷斑,大小1~6厘米。病斑及其周围常覆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上生有大小不等(1~5毫米)、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的菌核。轻病株症状常不明显,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出现卷曲状。 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病菌菌丝发达粗壮,多分枝,分枝处多近于直角,分枝基部多显缢缩,且近分枝处常具分隔。菌丝初无色、老熟后渐变褐色,细胞变粗短压缩。菌丝大量纠集扭结可形成菌核。菌核初期淡褐色,后变深褐色至黑褐色,圆球形或不整形,大小1~5毫米。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农艺性状和抗性优良的品种。
(2)应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种薯播种。
(3)改善耕作制度
重病区适当轮作;选择较高地势种植;重病地区、土质黏重地块、低洼积水地区、高海拔冷凉山区,尤其应适期晚播,防止地温过低诱发病害。
(4)施行种薯消毒
播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浸泡种薯10分钟处理。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具体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准,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