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茎线虫病是为害马铃薯块茎的重要病害,属于检疫性病害,近年来随着种薯的调运,发生区域不断扩大,危害也不断加重,不仅降低产量,而且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马铃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一)症状
马铃薯茎线虫病主要为害块茎。表皮现褐色龟裂,有的外部症状不明显,内部出现点状空隙或呈糠心状,薯块重量减轻。
(二)病原
马铃薯腐烂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成熟的雌虫和雄虫都是细长蠕虫形,雌虫较雄虫大。虫体前端的唇区较平,无缢缩,尾部长圆锥形,末端钝尖。虫体表面的角质膜上具细环纹,角质膜上具侧带,侧带上明显呈现6条纵行的侧线。
食道属垫刃型,口针细小。雌虫单卵巢,前伸,无曲折。发育中的卵圆形,细胞大多排成双行。卵大小62.4μm×31.96μm,雄虫具一睾丸,它的前端起始位置与卵巢相似。雄虫有1对交合刺,略弯曲,后部较宽,末端尖,在每个交合刺的宽大处有2个指状突起。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茎线虫可以终年繁殖,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及贮藏期不断为害。
主要通过种薯、土壤、粪肥及秧苗传播。从薯块附着点侵入,沿髓或皮层向上活动,营寄生生活。带有茎线虫的薯块栽到大田后,茎线虫随着传入土中,但主要留在薯内活动,到结新薯块后钻入。即使栽植无病秧苗,土壤中的线虫可在栽植后12小时侵入幼苗,从苗的末端自根或所形成的小薯块表皮上自然孔口或伤口直接以吻针刺孔侵入,致细胞空瘪或馁仅留细胞壁及纤维组织,薯块呈干腐糠心状。
该线虫在2℃~30℃均可活动,高于7℃即产卵和孵化,25℃~30℃最适。对低温忍耐力强, -25℃经7小时致死,高于35℃则不活动,在薯苗表层用48℃~49℃温水浸10分钟即死。干燥条件下活1年,在田间土壤中存活3~5年。
(四)防治方法
1.对种薯进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
2.施用净腐熟粪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菌源。
3.不要用病薯及其制成的薯干、病秧做饲料,防止茎线虫通过牲畜消化道进入粪肥传播。
4.进行轮作换茬,提倡与烟草、水稻、棉花、高粱等作物轮作。
5.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薯。
6.药剂防治,播种时进行土壤消毒
可用10%苯线磷颗粒剂,每亩穴施5kg,或选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每株用药液0.25~0.5kg进行田间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