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茬辣椒可在春节前后上市,而且采收期较长,一般都能卖个好价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越冬茬辣椒容易遭遇灾害性天气,各种病害也易导致产量降低,影响菜农收入。越冬茬辣椒与番茄、黄瓜一样,存在一些共性的病害,如灰霉病、病毒病、炭疽病等,因防治方法大致相似,这里山村网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他病害的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
危害特点 辣椒整个生育期都可遭受疫病危害,尤其以现蕾至挂果期最易受害。成株期茎和枝发病,产生环绕的褐色病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叶片发病,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扩大后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软腐、易脱落;结果期受害,病斑多从蒂部开始发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后变为黑褐色,果实腐烂后失水干缩,变成淡褐色僵果,残留枝上不易脱落。该病以成株期发病最为严重,一般分枝处比主茎处发病多。发病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85%以上病情发展快。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水,避免偏施氮肥。发病前可用药剂喷洒或淋灌植株茎基和地表,预防初浸染;进入生长中后期应以药剂灌根、喷洒相结合,防止再浸染。发病初期可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敌克松原粉5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用药2~3次。
辣椒根腐病
危害特点 由于保护地轮作倒茬较为困难,根腐病已成为影响辣椒生产的一大病害。本病发生于定植到采果盛期,病株枝叶特别是顶部叶片稍见萎蔫,傍晚至次日早晨恢复,症状反复数日后,叶片全部萎蔫,但叶片仍呈绿色,病株的根基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病株随即枯萎死亡。病菌存活时间较长,连作、高温高湿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是减少或杜绝辣椒根腐病发生的重要栽培技术;注意培育无病苗;采用垄栽,生长期防止田间积水;中后期追肥最好随水冲施,防止人为管理造成辣椒根部受伤。在发病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灌根,每隔7~10天灌1次,连灌3~4次。
辣椒青枯病
危害特点 辣椒青枯病主要在盛果期发生,常呈暴发之势,造成极严重的经济损失。苗期不表现症状,坐果初期开始发病,最初病株在中午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在土壤干旱时,经2~3天全株凋萎,进而死亡,但植株仍保持青色。横切病株新鲜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且可一直延伸至上部枝条。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挤出白色细菌黏液,区别于其他真菌性枯萎病;用手拔起,需稍用力,区别于根腐病。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采用营养钵育苗,保护根系,减少病菌浸染机会。定植前2~3天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进行预防。进入坐果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到棚外处理,且在病穴四周撒少量生石灰消毒。
辣椒疮痂病
危害特点 辣椒疮痂病又名辣椒细菌性斑点病,广泛分布于各辣椒产区,常造成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对产量影响很大。幼苗、叶、花和果实均能发病,但以叶片发病较为普遍。叶片发病,病斑初为水渍状,黄绿色,扩大后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绿色、稍隆起,中央色淡、稍凹陷,表面粗糙如疮痂状。严重时叶尖和叶缘变黄干枯、破裂,病斑沿叶脉发生,常使叶脉畸形。茎部发病初生水渍状不规则条斑,后相互连接,变为褐色,木栓化,裂开呈疮痂状。果实发病初为黑色或褐色小点,开始有水渍状晕环,空气潮湿时病部有菌脓溢出,干后形成一层分离的菌膜。
防治方法 有条件的地方可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发病初期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7~8天喷1次药,视病情连喷2~3次。
以上小编给大家介绍了辣椒疫病、根腐病、青枯病以及疮痂病的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同时小编希望菜农能够通过以上方法很好的防治辣椒的这些病害,提高辣椒的质量和产量,能在春节这个需求量较大的节日里获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