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双孢蘑菇易发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下)

2018-11-26 09:58:59浏览:45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5、褐斑病又叫斑点病、凹斑病。子实体感病后,首先长出白色绒毛状菌落,随后在菌盖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其内充满分生孢子,受害

    5、褐斑病


    又叫斑点病、凹斑病。子实体感病后,首先长出白色绒毛状菌落,随后在菌盖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其内充满分生孢子,受害的菇畸形,菌柄肿大或弯曲,最后枯死,但菇体不腐烂,无臭味。



    自然条件下,该病生长在水稻田土壤中。在温度偏高的条件下易发病,能通过覆土和喷水时传染。


    防治方法


    培养料要进行充分的腐熟发酵;覆土材料要取下层土壤,用甲醛喷洒后,塑料薄膜覆盖闷杀24h;覆盖在菌床上的草帘要经常调换覆盖面,不宜一直只用同一面覆盖,否则在草帘受潮后,孳生杂菌而传染蘑菇子实体,同时在草帘上喷洒50%多菌灵1000倍液等杀菌消毒;保湿用水要使用清洁井水或河水,不能使用污水;气温较高时,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湿度;出现该病后,及时去掉病菇,并停止喷水,喷洒2%次氯酸钙或2%-5%甲醛或500倍多菌灵溶液。


    6、锈斑病


    蘑菇子实体上出现锈色斑点,或者为褐色斑点,与褐斑病不同的是不产生凹陷。


    病原菌生活在土壤和不清洁水中。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所喷水要使用清洁井水或河水,不能使用污水,以免水中带菌传染;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在20℃以内,湿度保持在85%-95%之间;出现病害后,摘除病菇,然后喷洒多菌灵等杀菌剂。


    7、菌丝体徒长


    双孢蘑菇的料床覆土后,菌丝沿着土粒不断向表层生长,形成一层浓密的菌丝层,结果造成出菇推迟或很少出菇,从而降低质量和产量。


    发生原因:培养料腐熟过度,含氮量及含水量过高,容易引起气生型菌丝徒长。棚内通风不良,温度超过22℃,空气相对湿度太高等也易造成菌丝体徒长。


    防治方法:调水不要过轻,细土喷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凉爽时喷水;要加强通风,控制菇棚内的温度;覆土层菌丝徒长较轻的,再覆一层薄土,较重的用刀子划破菌皮,挑掉菌块,补覆细土,喷重水,增大通风。


    8、地雷菇


    子实体在土壤中生长,受到土块的压抑,菌盖上有泥土,出菇凹凸不平,降低了蘑菇质量,并影响了下一批蘑菇。


    料堆过厚,并且料中混有泥土,使幼菇在料深处形成。覆盖的土层过厚或者含水量低,抑制了菌丝向土层的生长,从而使幼菇在料内形成,出菇凹凸不平。菇层内空气湿度太低,出菇过早,结菇部位低。


    防治方法:播种时,不能在培养料中混入土粒,以免在料层中土粒上结菇,造成结菇部位低,而无法长出土表;覆盖用土粒不宜过大,以免幼菇生长无法顶破土粒而在土块下面生长,覆土也不要过厚,以3.5-4cm为宜;诱导出菇须及时,在菌丝生长到距土壤表面1cm时,喷水诱导出菇;结菇部位低的菇要及时采收,以免长大后变成畸形,特别是在春季,易出现地雷菇。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双孢蘑菇易发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上)

上一篇:

如何防治蘑菇蛞蝓?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