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病毒病是莴苣上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莴苣、生菜、菠菜、豌豆等蔬菜作物,以蚜虫和种子传毒为主,在春、秋季蚜虫重发季节发生较为普遍。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矮化,生长衰弱,甚至植株枯死,影响产量和品质。莴苣病毒病如何防治?
危害症状
莴苣病毒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能发病。苗期染病,幼苗2周后表现症状,发病初始先在心叶上表现明脉或沿脉失绿,进而产生黄绿相间斑驳或叶色深浅相间的花叶及不太明显的褐色坏死斑点,重病株还会出现心叶扭曲、皱缩,黄化,畸形,停止生长。成株期染病,有的症状与苗期相似,有的细脉变褐,出现褐色坏死斑点,或叶片皱缩,向下卷成筒状,植株矮缩。采种植株染病后还能使病株生长衰弱,花序减少,结实率下降。
发生特点
此病主要由莴苣花叶病毒(Lettuce mosaic virus,简称LMV)、蒲公英黄花叶病毒(Dandelion yellow mosaic virus,简称DY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简称CMV)和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简称TAV)等4种病毒引起,可单独侵染危害,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复合侵染。 莴苣花叶病毒(LMV)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能吸附在种子上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主要通过蚜虫传毒、植株间汁液接触及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蒲公英黄花叶病毒(DYMV)吸附在种子上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田间传播主要通过蚜虫传毒。黄瓜花叶病毒(CMV)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越冬,主要通过蚜虫传毒,也可通过汁液接触传播至寄主植物上或通过田间农事操作接触摩擦传播病毒,从寄主伤口侵入等途径进行传播。番茄不孕病毒(TAV)由汁液和桃蚜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此病喜高温、干旱的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80%以下。莴苣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易使病害发生与流行。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莴苣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的4~6月和秋季的10~11月,此时正值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年度间春、秋季气温偏高、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及时治蚜:及时防治好蚜虫,药剂可选用10%千红或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
②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无病种子。
③种子处理:先用清水浸种2~3小时,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30分钟,清水淘洗干净后再催芽播种。
④培育无病适龄壮苗:无病株采种,无病土育苗,适期播种。育苗阶段注意及时防治蚜虫,有条件的采用防虫网覆盖育苗或用银灰色遮阳网育苗避蚜防病。
⑤加强栽培管理:发病初期应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田外销毁,清理田边杂草,减少病毒来源。合理密植,土壤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使土层疏松肥沃,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减轻病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保护,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用1~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液,或20%康润1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800倍液喷雾防治。在定植前10天,定植缓苗后喷1次0.1%硫酸锌溶液,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莴苣病毒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莴苣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