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野蛞蝓如何防治

2018-11-26 15:37:56浏览:73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野蛞蝓,别名鼻涕虫、游蜒虫,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部及长江流域地区,危害蔬菜、草莓、果树、花
野蛞蝓,别名鼻涕虫、游蜒虫,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部及长江流域地区,危害蔬菜、草莓、果树、花卉等多种植物。野蛞蝓如何防治?小编给大家做个总结。
野蛞蝓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长梭形,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或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有的有不明显暗带或斑点。爬行时体长可达30毫米以上,腹面具爬行足,爬过的地方留有白色具有光亮的粘液。触角2对,位于头前端,能伸缩,其中短的一对为前触角,有感觉作用,长的一对为后触角,端部有眼。生殖孔在右侧前触角基部后方约3毫米处。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
  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约2.5毫米,白色透明,近孵化时色变深。
  若虫:初孵幼虫体长2~3毫米,淡褐色似成虫。
  发生特点
  野蛞蝓以成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间在田间大量危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温凉爽后又活动危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到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1次,约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日照下2~3小时即死亡,喜在黄昏后或阴天外出寻食,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70%~8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防治要点
  ①加强管理:清洁田园、清除杂草及砖石块;换茬田块及时中耕深翻;开好沟系降低地下水位;在产卵高峰期,雨后抓紧锄草松土,使卵暴露土表,受晒而死亡;田间撒施石灰,每平方米10克。
  ②地膜覆盖栽培:用地膜阻隔、限制蜗牛移动,并不利于蜗牛避光,从而减少对苗的危害。
  ③人工诱杀:晚上用菜叶等堆成小堆诱集,次日捕捉并集中杀死。
  ④药剂防治:发生期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亩用6%蜗怕颗粒剂400~500克,或2%灭旱螺诱杀饵剂500克,或6%密达颗粒剂800~1 000克等,撒施于田间蜗牛经常出没处。还可用80%敌敌畏乳油300倍液喷雾在炒香的糠、豆饼粉等配成有效成份3%~5%的毒饵,施于田间进行诱杀。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白菜甘蓝类蔬菜野蛞蝓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烟粉虱如何防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烟粉虱如何防治

上一篇:

银纹夜蛾如何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