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足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 chinensis)和黄足黑守瓜(Aulacophora lewisii)均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黄河流域及南方各地。长江流域为害较重,河北、山东也常形成灾害。
【为害特点】
成虫取食瓜苗的叶和嫩茎,常常引起死苗,也为害花及幼瓜,使叶片残留若干干枯环或半环形食痕或圆形孔洞。2龄前幼虫主要咬食细根,3龄以上幼虫取食主根,导致瓜苗整株枯死,也可蛀入近地面的瓜果内为害,引起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黄足黄守瓜,体长7—8mm。成虫体椭圆形,黄色,仅中、后胸及腹部腹面为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波浪形横凹沟(图1—128)。卵长椭圆形,长约lmm,黄色,表面有多角形细纹:幼虫体长圆筒形,长约12mm,头部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臀板腹面有肉质突起,上生微毛:蛹裸蛹,长约9mm,在土室中呈白色或淡灰色。
黄足黑守瓜,成虫体椭圆形,鞘翅、复眼为黑色。其余部分均为橙黄色或橙红色。卵黄色,球形,长约0.7mm,淡黄色,表面密布六角形细纹。幼虫黄褐色。各节有明显的瘤突,上生刚毛。腹部末端有指状突起。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4代,南京、武汉1代为主;广西2—4代;台湾3—4代。常十几头或数十头群居成虫在向阳的枯枝落叶、草丛、田埂土坡缝隙中、土块下等处群集越冬。次年3—4月(春季温度达6℃时)开始活动,瓜苗长出3—4片叶时,转移到瓜苗上为害,5月至6月中旬为害最重。幼虫为害期为6—8月,以6月至7月中旬为害最重。8月羽化为成虫,10—11月进入越冬期。
成虫喜在温暖的晴天活动,一般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频繁,阴雨天很少活动或不活动,取食叶片时,常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使叶片留下半环形的食痕或圆洞,成虫受惊后即飞离逃逸或假死,耐饥力很强,取食后可绝食10天而不死亡,有趋黄习性。雌虫交尾后l—2天开始产卵,每雌产卵150-2000粒,常堆产或散产在靠近寄主根部或瓜下的土壤缝隙中。产卵时对土壤有一定的选择性,最喜产在湿润的壤土中,黏土次之,干燥砂土中不产卵。产卵多少与温湿度有关,20℃以上开始产卵,24℃为产卵盛期,此时,湿度愈高,产卵愈多,因此,雨后常出现产卵量激增。
【防治方法】
瓜苗早定植,在越冬成虫盛发期前,4—5片真叶时定植瓜苗,以减少成虫为害。幼虫发生盛期,可采用以下杀虫剂进行防治:48%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0%菊·马乳油3000—4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2000倍液;对水灌根,视虫情隔7—15天灌1次。成虫发生初期,可采用以下杀虫剂进行防治:24%甲氧虫酰脐悬浮剂2000—3000倍液;5%氟虫腈悬浮剂2000—3000倍液;20%虫酯肼悬浮剂1500—3000倍液;50%丙溴磷乳油1000—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30%毒·阿维乳油1000—2000倍液;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