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潜叶蝇如何有效防治

2018-11-26 22:13:59浏览:57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潜叶蝇俗称夹板虫、地图虫等,是潜蝇科昆虫的总称。我国有潜蝇147种,斑潜蝇16种,绝大多数具有高度的寄主专化性,以植潜蝇亚科
潜叶蝇俗称夹板虫、地图虫等,是潜蝇科昆虫的总称。我国有潜蝇147种,斑潜蝇16种,绝大多数具有高度的寄主专化性,以植潜蝇亚科的多食性种类为害最甚。在我国蔬菜上主要有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和豌豆彩潜蝇等4种潜叶蝇,其中前3种斑潜蝇是1994年以后从国外陆续传入我国并在蔬菜上危害的,开始传入时以美洲斑潜蝇为主要危害蔓延种,2~3年以后南美斑潜蝇种群迅速增殖,逐渐与美洲斑潜蝇成为主要交替危害种,番茄斑潜蝇属于阶段性危害种。豌豆彩潜蝇是我国的自然种,属于常年在十字花科蔬菜上危害种。潜叶蝇如何有效防治
潜叶蝇如何有效防治

  1、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别名蔬菜斑潜蝇、蛇形斑潜蝇、瓜斑潜蝇、甘蓝斑潜蝇等,属双翅目潜蝇科,主要危害芹菜、油菜、大白菜、菜豆、蚕豆、大豆、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西瓜、甜瓜、冬瓜、丝瓜、西葫芦、蓖麻、棉花、烟草等22科110多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原分布在美洲大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1994年在海南省首次发现后,现已扩散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天津等大部分省、市、自治区。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5毫米,浅灰黑色,头部和小盾片鲜黄色,胸背板亮黑色,外顶鬃常着生在黑色区上,内顶鬃着生在黄色区或黑色区上,腹部每节黑黄相间,体侧面观黑黄色约各占一半,前翅长1.3~1.7毫米。雌虫体比雄虫大。
  卵:米色,半透明,大小0.2~0.3毫米×0.1~0.15毫米。
  幼虫:蛆状,体长2.5~3毫米,初无色,1~2龄幼虫淡黄白色,3龄金黄色,后气门突呈圆锥状突起,顶端三分叉,各具1开口。
  蛹:椭圆形,腹面稍扁平,金黄色,羽化前为深褐色,大小1.7~2.3×0.5~0.75毫米,后气门3孔。
  发生特点
  美洲斑潜蝇成、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在飞翔中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并将卵产于伤孔的表皮之下,卵经2~5天孵化,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时造成毁苗。美洲斑潜蝇发生初期时的虫道呈不规则线状伸展,隧道逐渐加粗,虫道终端明显变宽。幼虫期4~7天,幼虫老熟后从叶正面咬破叶表皮在叶面或翻滚落后在土表层中化蛹,蛹经7~14天羽化为成虫,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美洲斑潜蝇在浙江等地可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世代短,繁殖能力强。
  防治要点
  ①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疫区调入蔬菜、花卉等作物。
  ②农业防治:在斑潜蝇为害重的地区,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或轮作;适当疏植,增加田间通透性;在秋季和春季的保护地的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防止露地和棚内的虫源交换;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把被斑潜蝇为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
  ③高温闷棚:在夏季高温换茬时将棚室密闭7~10天,昼夜不开缝,使温度高达60~70℃,杀死大量虫源,防止虫源扩散到露地。
  ④采用灭蝇纸诱杀成虫,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亩置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诱蝇纸诱杀成虫,3~4天更换一次。
  ⑤科学利用天敌:释放姬小蜂、反颚茧蜂、潜叶蜂等天敌。
  ⑥药剂防治:成虫羽化始盛期开始防治,药剂可选用5%卡死克乳油2 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1 500倍液等;在低龄幼虫始盛期防治,药剂则可选用50%潜蝇灵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75%潜克可湿性粉剂5 000~8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5~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若在天敌发生高峰期用药,宜选用1%杀虫素1 500倍液或0.6%灭虫灵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另外,保护地内可用烟剂熏杀成虫,每亩用10%敌敌畏烟剂500克,或氰戊菊酯等其他烟剂,连续用2~3次即可见效。
  2、番茄斑潜蝇
  番茄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食性杂,寄主较广,包括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16科近100种植物,尤其嗜食番茄、瓜类、豆类等。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约2毫米,除复眼、单眼三角区、后头及胸、腹背面大体黑色,其余部分和小盾板黄色,内、外顶鬃均着生在黑色区。
  卵:米色,稍透明,大小0.2~0.3毫米×0.1~0.5毫米。
  幼虫:蛆状,初孵无色,渐变黄橙色,老熟时长约3毫米。
  蛹:卵形,腹面稍平,橙黄色,大小1.7~2.3毫米×0.5~0.75毫米,后气门7~12孔。
  发生特点
  浙江及长江流域年发生8~13代,露地栽培于11月底至12月初,以蛹在土表层越冬,保护地内可终年发生。
  成虫生性活泼,对黄色趋性较强,可短距离飞翔,寿命7~20天。成虫、幼虫均可造成危害,雌成虫在飞翔中用产卵器刺伤叶片,取食汁液,并将卵散产于其中,每头雌成虫产卵量在200粒左右,雄虫不刺伤叶片,取食雌成虫刺伤点中的汁液。初孵的幼虫即潜叶危害植物的叶片,造成不规则的白色虫道,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脱落。幼虫经过3个龄期的发育,老熟后爬出虫道,在叶片上或土缝中化蛹。
  番茄斑潜蝇属喜温性害虫,最适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为温度15~25℃,相对湿度80%~85%,浙江及长江流域盛发期为2~5月和 10~12月。
  防治要点
  参见美洲斑潜蝇。
  3、南美斑潜蝇
  南美斑潜蝇,别名拉美斑潜蝇、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主要危害油菜、芹菜、菠菜、生菜、黄瓜、蚕豆、豌豆、马铃薯、小麦、大麦、菊花、鸡冠花、香石竹、烟草等19科84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分布在新北区、北半球温带地区,1994年随引进花卉进入我国云南昆明,现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山东、河北、北京等省市已有为害报道,是危险性特大的检疫对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3毫米,翅展1.7~2.25毫米,体色亮黑色,额明显突出于眼,橙黄色,上眶稍暗,内外顶鬃着生处暗色,小盾片黄白色区域较美洲斑潜蝇小,头部黄白色,中胸背板黑色稍亮,后角具黄斑,腹部每节黄黑相间,体侧面观黑黄色约各占一半。足基节黄色具黑纹,腿节基本黄色但具黑色条纹直到几乎全黑色,胫节、跗节棕黑色。
  幼虫:体长3~3.5毫米,体色黄白色,后气门突具6~9个气孔开口。雄性外生殖器端阳体与骨化强的中阳体前部体之间以膜相连,呈空隙状,中间后段几乎透明。精泵黑褐色,柄短,叶片小,背针突具1齿。
  蛹:长2.5~3毫米,初期呈黄色,逐渐加深直至呈深褐色,比美洲斑潜蝇颜色深且体形大。后气门突起与幼虫相似。
  发生特点
  该虫在我国发生代数不详。成虫用产卵器把卵产在叶中,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潜食叶肉,嗜食中肋、叶脉,食叶成透明空斑,造成幼苗枯死,破坏性极大。该虫幼虫常沿叶脉形成潜道,幼虫还取食叶片下层的海绵组织,从叶面看潜道常不完整,别于美洲斑潜蝇,老熟后主要从叶背面钻出叶片,一部分倒挂在叶背面化蛹,一部分入土。
  南美斑潜蝇在云南滇中地区全年有2个发生高峰,即3~4月和10~11月。5月气温升至30℃以上时,虫口密度下降,6~8月雨季虫量也较低,12月至下年1月月均温7.5~8℃,最低温为1.4~2.6℃,该虫也能活动为害。在北京3月中旬开始发生,6月中旬以前数量不多,以后虫口逐渐上升,7月上旬达最高虫量,后又下降。该虫主要发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占潜蝇总量的60%~90%,是这一时期田间潜叶蝇的优势种。目前仅在少数地区发现。
  防治要点
  参见美洲斑潜蝇。
  4、豌豆彩潜蝇
  豌豆植潜蝇,别名豌豆植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寄主植物种类甚多,主要危害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莴苣、番茄、茄子、豌豆、菜豆、豇豆、大蒜、马铃薯等100多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是我国广泛分布的重要多食性潜蝇。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5毫米,全体黑褐色,头部黄色,复眼红褐色,胸部、腹部及足灰黑色,但中胸侧板、翅基、腿节末端、各腹节后缘黄色,翅透明,具虹彩反光。
  卵:长椭圆形,长约0.3毫米,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3毫米,黄白色,体表光滑透明,前气门成叉状,向前伸出;后气门在腹部末端背面,为一对明显的小突起,末端褐色。
  蛹:长椭圆形,长2~2.5毫米,黄褐至黑褐色。
  发生特点
  豌豆植潜蝇在华北地区年发生4~5代,以蛹在被害的叶片内越冬。翌春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为害阳畦菜苗、留种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及豌豆,5~6月为害最重,夏季气温高时很少为害,秋天虫量上升,但数量不大。
  成虫白天活动,吸食花蜜,交尾产卵。产卵多选择幼嫩绿叶,产于叶背边缘的叶肉里,尤以近叶尖处为多,卵散产,每次1粒,每雌可产50~100粒。幼虫孵化后即蛀食叶肉,在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交替钻蛀,隧道在叶正反两面,无论是叶正面或叶背面观察隧道都时隐时现,隧道随虫龄增大而加宽。幼虫3龄,老熟后在隧道末端化蛹,不钻出叶片。各虫态发育历期:13~15℃时,卵期3.9天,幼虫期11天,蛹期15天,共计30天左右,23~28℃时,各虫态历期分别为2.5、5.2、6.8天,计14天左右,成虫寿命一般7~20天,气温高时4~10天。
  豌豆植潜蝇在浙江以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害猖獗,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观赏花卉、菊科、豌豆等。在浙南也常与美洲斑潜蝇混合发生。
  防治要点
  参见美洲斑潜蝇。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潜叶蝇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甘薯麦蛾如何有效防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甘薯麦蛾如何有效防治

上一篇:

甜菜螟如何有效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