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染循环】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
【发病条件】本病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危害症状】病株的叶和花梗先端变黄,逐渐向下扩展几,后枯死下垂,后期病部变为灰白色,管状叶和根部长出白色至黑色不规则形菌核,有时数个菌核粘合成一片。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以提高温度的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cm,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生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 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20%甲基立枯磷配成药土耙入土中,每667平米用药0.5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min,即可杀死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