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瓢虫,别名二十八星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主要危害马铃薯、茄子、青椒、豆类、瓜类、玉米、白菜等蔬菜,分布广泛。马铃薯瓢虫如何防治?小编给大家总结一下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有时合成一个。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
卵:长1.4毫米,纵立,鲜黄色,有纵纹。
幼虫:体长约9毫米,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枝刺。
蛹:长约6毫米,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发生特点
浙江及长江流域年发生3~4代,以成虫群集在发生地附近的背风向阳的石缝内、土穴及树皮、屋檐、篱笆等各种缝隙中越冬。越冬成虫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
成虫、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及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凹纹,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会导致叶片枯萎;被害果上则被啃食成许多凹纹,逐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值。成虫早晚静伏,白天觅食、迁移、交配、产卵,尤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越冬成虫多产卵于马铃薯苗基部叶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越冬代每雌可产卵400粒左右,第一代每雌产卵240粒左右。成虫、幼虫都有残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粘液。
防治要点
①人工捕杀。利用成虫假死性于大发生时早晚敲打植株,收集消灭,在幼虫孵出前人工摘除卵块,集中处理,减少害虫数量。
② 成虫诱杀。在主害代成虫盛发期用东方红电子灭蛾灯诱杀成虫。
③冬季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蛹,减少虫源。
④药剂防治。掌握在幼虫盛孵时至分散前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1 5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40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 5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0%氯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等,重点喷施叶背面。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马铃薯瓢虫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马铃薯甲虫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