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别名棉铃实夜蛾、蛀虫、玉米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食性杂,已知的寄主植物200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怎么防治棉铃虫?小编给大家讲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中有一环纹,中央有褐点。
卵: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络。
幼虫:体长35~50 毫米,体色多变,头部黄褐色,气门白色,两根前胸毛(L1、L2)的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体表布满小刺。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
发生特点
浙江及长江流域年发生5代左右,从内蒙、新疆到云南3~7代不等,以蛹在土壤中越冬,世代重叠严重。长江流域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始见,第一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四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五代9月上中旬至10月上中旬。第二、第四代为主害代。
棉铃虫食性较杂,以幼虫蛀食花、蕾、果为主,也可为害嫩茎、叶和芽。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对杨树枝的清香有趋化性,多于夜间在番茄的果萼、嫩梢、嫩叶及茎上产卵。雌虫产卵前期2~3天,每头雌虫可产卵100~200粒,产卵数量取决于幼虫营养积累状况,初孵幼虫啃食嫩叶尖及幼小花蕾。2~3龄时吐丝下垂转株为害,蛀食蕾、花、果。花蕾受害后易脱落,果实受害后易腐烂,蛀孔多在果蒂部。幼虫有假死性和自相残杀习性。幼虫共六龄,老熟后入土化蛹。
棉铃虫属喜温性害虫,发生危害的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5~28℃,相对湿度75%~90%,长江流域盛发期为6~9月。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冬耕、冬灌及田间耕作灭蛹,结全整枝打杈可摘除虫卵。在番茄田中套作甜玉米诱蛾产卵,再集中消灭玉米心叶中的幼虫。
②诱杀成虫:假植杨柳枝或东方红电子灭蛾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
③药剂防治: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始盛期,幼虫尚未蛀入果内前用药,药剂可选用1%威克达乳油3000~4000倍,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500倍液,或Bt乳剂250倍液等,喷雾防治。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棉铃虫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怎么防治玉米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