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虱
【害虫名称】:白粉虱 【白粉虱生活习性】:白粉虱是世界性重要害虫之一。本种分布于五大洲62个国家和地区,寄主植物多达898种(含变种),主要为害园艺和观赏等植物。国外白粉虱的发生为害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早20世纪4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白粉虱曾在北京郊区温室中零星发生,随着各地设施园艺的迅速发展,到1976年白粉虱在北京爆发成灾,随后蔓延到我国北方,成为露地和保护地栽培中的重要害虫,对豆类、瓜类、茄果类等多种蔬菜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白粉虱成虫、若虫均刺吸寄主植物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成虫还能传播某些病毒病,常造成2~3成的减产。
【白粉虱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5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
卵:长约0.2毫米,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毫米,卵柄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表面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由浅褐变成深褐色,孵化前黑紫色。
若虫:1龄若虫体长约0.29毫米,长椭圆形,淡黄色。2龄若虫0.37毫米。1~2龄若虫可以活动。3龄若虫约0.51毫米,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均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毫米,椭圆形,4龄初时体扁平,逐渐加厚,中央略高,颜色变浅,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羽化前期可以看到成虫的一对红色复眼。
【白粉虱发生规律】: 生活周期:在京郊保护地和露地蔬菜种植区,白粉得一年可完成6~11代,在温室中每年发生4代,露地最多发生7代。成虫寿命一般50天左右,在此期间,成虫可多次产卵,造成白粉虱世代重叠和各虫态混合发生的特点。
生活习性: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嫩性,常聚集在植株叶背产卵,随着植株的生长,白粉虱成虫产卵位置也随之升高。在低矮的植株上,如四季豆,各虫态、虫龄形不成垂直分布,在同一叶片上可能就有不同的虫态和虫龄,由于害虫是多次侵害,世代重叠也就更为突出。
成虫羽化后1~3天即可交配产卵。成虫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发育为雄虫。成虫平均寿命20~30天,最长可达50多天,产卵历期长,每天可产2~10粒,平均每雌可产140多粒。秋季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之前为成虫活跃时期。成虫对不同颜色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对黄、绿色有较强的趋性。从14种不同颜色水皿诱集的结果表明,橙皮黄诱集的成虫数量最多。成虫飞翔能力差,只能从温室大棚做近距离的迁飞扩散,远距离扩散靠人为传播。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秋季种群数量达到高峰,集中为害豆类、瓜类和茄果类蔬菜。在北方,由于温室(保护地)、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所以白粉虱周年发生为害。
【白粉虱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群聚于叶片背面刺吸植物汁液,致使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严重时全株枯死。此外,由于白粉虱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在为害的同时,成虫和若虫均能分泌大量蜜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为害严重时蔬菜失去食用价值。
【白粉虱防治方法】:对白粉虱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为了减轻白粉虱的为害,在同一地块或周围不要连续种植白粉虱嗜好的寄主植物,适当种植芹菜、油菜、葱、蒜等叶菜类的作物,对白粉虱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及生长发育和繁殖都能起到抑制作用。
培育无虫苗,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清理杂草和残枝;在通风口密封防虫网,控制外来虫源;避免番茄、菜豆混栽;白粉虱对黄色敏感,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每亩地放置30—35块,置于行间可与植株高度相同;药剂防治可选用30%的白粉虱烟剂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