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刺蛾(Thosea sinensis)昆虫名,属鳞翅目,刺蛾科。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以及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均有发生,黄河故道以南、江浙太湖沿岸及江西中部发生较多。除为害枣外,还危害苹果、梨、桃、梧桐、枫杨、白杨、泡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1—2龄幼虫只咬食叶背表皮及叶肉,3龄以后将叶片咬食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全部蚕食光,仅残留叶柄及主脉。
【形态特征】
雌成虫全体灰褐色,腹面及足色较深;触角丝状,基部十数节呈栉齿状。雄成虫栉齿发达,前翅灰褐微带紫色,中室前有一明显的暗紫色宽横带,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中部倾斜;雄虫中室直角有一黑点,后翅暗灰色。卵扁平椭圆形,初为淡黄色,孵化前灰褐色。老熟幼虫背面呈弧形隆起,体扁椭圆形,全体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边缘兰色;每节两侧生有短丛刺l对,体边缘每侧有11个瘤状突起第4节上有一个明显的红点。蛹体近椭圆形,初为乳白色,渐变黄色,最后呈黄褐色。茧椭圆形,暗褐色。
【发生规律】
北方一年发生l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6cm土层内结茧以前蛹越冬。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结茧越冬。2—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以末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成虫多在黄昏羽化出土,昼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产卵,多散产于叶面上。幼虫共8龄,6龄起可食全叶,老熟幼虫多夜间下树入土结茧。成虫有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丛中或其他荫蔽物下。幼虫孵化后,低龄期有群集性,并只咬食叶肉,残留膜状的表皮;大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从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缝中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结合整枝、修剪、除草和冬季清园、松土等,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初孵幼虫分散为害前,可摘除带虫叶片。利用幼虫下树在土中结茧越冬,并对土壤质地有选择的习性,在春季组织人力挖茧。
2、药剂防治: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在各代幼虫盛孵期,可用下列药剂喷雾防治: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灭幼脲胶聂剂500—1000倍液。扁刺蛾幼虫对药剂较敏感,喷药时,应将药液喷至叶背虫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