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梨树上主要蚜虫种类有梨二叉蚜、梨园尾蚜、梨黄粉蚜等。黄粉蚜又叫黄粉虫,主要为害梨树果实、枝干和果台枝等,叶很少受害,成虫、若虫常堆集一处似黄色粉末,故而叫“黄粉虫”。以成虫、若虫为害,梨果受害处产生黄斑并稍下陷,黄斑周缘产生褐色晕圈,最后变为褐色斑,造成果实腐烂。喜在果实萼洼处为害。由于黄粉蚜的为害,严重时自萼洼处变褐腐烂,俗称膏药顶。后期在果实胴体部为害,常造成果实龟裂,降低梨的品质。梨二叉蚜又叫梨蚜,在我国梨产区普遍发生,以成虫、幼虫群居叶片正面为害,受害叶片向正面纵向卷曲呈筒状,轻者向正面略卷,被蚜虫为害卷缩的叶片大部不能再伸展开,易脱落,受害严重的叶片产生枯斑而早期脱落,梨蚜卷叶内易招致梨木虱的潜入。梨蚜为害的叶片,因蚜虫的分泌物布满叶面,用手撑开叶时粘手,井有泌露的反光。虫体为绿色,有规蚜前翅脉分叉,故又叫二叉蚜。为者梨叶的蚜虫还有苹果黄蚜,黄蚜也在叶正面为害。但不造成卷叶,大量分泌物使叶片粘手,也有反光。但虫体为黄色。
【病原】:黄粉蚜的病原为:1.成虫雌成虫体长0.7~0.8毫米,米黄色,卵圆形,腹管退化,无亮光,雌成虫足不发达,行动困难。 2.卵长椭圆形,黄色,长0.25~0.40毫米,常数十粒成堆,似一堆黄粉末,故又称黄粉虫,在阳光下有亮光; 3.幼、若虫初孵幼虫长椭圆形,足发达,爬行较快,黄色;当找到固定为害部位后很少移动,身体膨大,足逐渐退化。此虫每年发生6~9代,以卵在树皮缝、翘皮下、果台脱落片下过冬。采收时果实萼洼及果面伤疤等处有大量过冬成虫或卵,树干捆绑物下或叶片上也有虫体,但这部分虫体大多不能造成下年为害。此虫在树皮下常年均有虫体寄宿和为害。在生长季节一部分转移到果实上为害,并繁殖3~4代,此虫多在蔽光处为害,成虫一般都固定位置为害。卵孵化后,幼虫一部分在果实上为害,一部分在树皮下的新部位为害。幼虫口针刺入组织后,一般即固定位置取食为害,梨果有雹伤造成伤口或缩萼品种果实萼洼里,很易受潜伏为害,实行果实套袋的果园,袋内果实很易发生黄粉虫,因袋内避光,加之有高湿环境,纸袋成了保护伞,幼虫从果柄上的袋口处潜入,则很难受药,易造成为害,应引起套袋栽培者的注意。梨二叉蚜的病原为:1.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毫米左右,绿、暗绿、黄褐色,常疏被白色蜡粉。头部额瘤不明显;腹管长大黑色,圆筒形状,末端收缩。尾片圆锥形。2.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毫米左右,头胸部黑色,额瘤微突出;足、腹管和尾片同无翅胎生雌蚜。3.卵椭圆形,长径0.7毫米左右,黑色有光泽。梨蚜一年发生20代左右,以受精卵在芽腋间、枝条皮缝内等处过冬,芽膨大开绽期孵化为幼虫,一般在3月份。初解幼蚜群集在芽幼嫩组织上取食为害,吐蕾后钻入芽内花蕾上为害,展叶期集中到嫩叶正面为害共繁殖,被害叶片向正面纵卷呈简状,轻者包成饺子形,蚜虫为害叶背面稍有增生不平。以新梢尖端叶子受害最重。新梢期大量繁殖,是全年重点为害期。落花后开始产生有翅蚜,5~6月间转移到其他寄主上为害。到10月间产生有翅蚜又迁回梨树上为害,共繁殖几代后,到11月产生有翅雌蚜和雄蚜,交尾后产卵于枝条皮缝和芽腋间越冬。春季干旱年份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 黄粉蚜的防治方法为:1.刮树皮和翘皮以杀死过冬卵。2.在转果为害期喷药防治,应抓住7~8月份果实上发现为害但未形成褐变时喷药,可喷速灭杀丁、氯氰菊酯、功夫菊酯、天王星等的2000倍液,重点喷果实,尤其注意喷头向上喷到萼洼里。3.套袋栽培要用防虫药袋或在袋口处夹点药棉。梨二叉蚜的防治方法为:1.抓开花前喷药防治此期越冬卵全部孵化,而又未造成卷叶时应喷药,可喷氯氰菊酯、速灭杀丁、溴氰菊酯、功夫菊酯等的2000倍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卷叶前防治,全年一次药即可控制为害,如已造成卷叶,则难防治。2.保护利用天敌蚜虫天敌种类很多,当虫口密度很低,不值得喷药时,保护利用天敌的作用则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