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黏虫以幼虫危害枣芽枣花枣叶,并蛀食枣果。造成枣花枯死,枣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常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蛾子,体长6~7毫米,翅展14毫米,体黄褐色,前翅长方形,顶角成尖状突出,黄褐色,前缘有10多条黑褐色斜纹,中部有2条黑褐色纵纹。后翅深灰色,缘毛较长。足黄色,跗节有黑褐色环纹。卵扁平椭圆形,表面有网纹,初产时无色透明,以后变为红黄色至橘红色。
幼虫黄绿色,头赤褐色,胸部黄色,前胸背板赤褐色分2片,两侧与前足之间各有2个,腹末节背面有山字形赤褐色纹,有臀栉3~6根。蛹赤褐色,腹部各节前后缘各有1列齿状突起,腹末有8根端部弯曲的刚毛。茧白色。
发病规律
1年发生3代,以蛹在枣树主干的粗皮缝隙中越冬,次年春天羽化为成虫产卵于嫩芽和枝条上,4~6月发生第一代,6~7月发生第二代,7~9月发生第三代,9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
第一代幼虫危害芽和嫩叶,第二代危害花、叶和幼果,第三代危害叶、啃食果皮蛀入果实危害,造成落果影响产量。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或树下杂草中,夜间活动,对灯光有趋性。羽化后次日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面主脉两侧,每叶1~3粒。
每只雌虫产卵200粒左右。幼虫危害叶时吐丝粘叶,在内啃食叶肉成网膜状,危害花时钻入花序取食,枣花变黑不落,危害果实时啃食果皮或钻入果实蛀食排出粪便,被害果很快发红脱落。
幼虫常将被害果和叶粘在一起,经久不落。幼虫能吐丝下垂,随风漂移,老熟时在叶包内,枣果内和树皮缝隙结白色薄茧化蛹。高温不利于此虫发生。
防治方法
1.温棚升温前刮除老翘皮消灭越冬蛹。
2.秋末树干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化蛹,早春解下烧掉。
3.灯光诱杀。成虫期用黑光灯诱杀。
4.药剂防治枣。树发芽期喷25%杀虫双水剂800~1000倍液。花期可用80%敌敌乳油1000倍液。果期可喷2.5%溴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