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黏虫又叫枣镰翅小卷蛾、枣小芽蛾,是以幼虫吐丝缠缀枣芽、叶、花和果实进行为害的一种小型鳞翅目害虫。
1.生活习性和为害
在云南一年发生四代,以蛹在枣树主干、主枝基部的粗皮裂缝树洞中及根际表土内越冬。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枣芽,第二代幼虫主要为害枣花花蕾和幼果,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枣叶和着色枣果。成虫白天潜伏在枣树叶背或树下作物杂草中,黎明和傍晚活动,雌雄性引诱能力极强,对黑光灯趋性强,但趋化性差。因此采用无公害的性诱剂进行测报和防治、效果极佳。
2.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彻底刮树皮用黄泥堵树洞,可消灭越冬蛹80%以上,基本控制一、二代幼虫的危害。
(2)开展大面积性诱防治:利用人工合成的枣黏虫性诱剂,于第二和三代枣黏虫成虫发生期,一亩挂一个性诱盆,可消灭大量雄蛾。使雌蛾得不到交配,不能繁殖后代,能有效地控制其发生量。
(3)利用赤眼蜂或微生物农药防治:在枣黏虫第二、三代落卵盛期每株枣树释放赤眼蜂3000~5000头,卵寄生蜂可达75%左右,幼虫发生期树冠啧施青虫菌,杀螟杆菌等微生物农药200倍液,防治效果达70%~90%。
(4)化学农药防治:必要时,即虫口密度特别大的情况下,可在枣树芽长3厘米和5~8厘米时,往树上各啧一次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者2.5%溴氰菊酯4000倍液或48%毒死蜱2000倍液等,可有效控制为害。
(5)秋季于8中下旬树干或主枝基部进行束草诱杀:冬季或早春取下束草和贴在树皮上的越冬蛹,集中烧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