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巴蜗牛属软体动物门,以成螺和幼螺取食柠檬的枝叶、果实和树皮,将叶片啮食存上表皮或孔洞缺刻,枝条受害,仅存木质部,果实受害,轻者果皮变成灰白色或赤褐色斑疤,严重时咬破果皮取食果肉,使果实留有孔洞而脱落,影响果实的产量及商品价值。
形态识别
成虫:雌雄同体,体灰白色,长约35mm,头有触角两对,上方1对长,眼着生其顶端,下方1对短小。头部前下方着生口器,腹部腹面有扁平的足。壳扁球形,黄褐色至红褐色,高约12mm,宽约16mm。螺层5.5~6.0层,壳口马蹄形。卵:球形,直径0.8~1.4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淡黄色,孵化前变为土黄色,卵壳石灰质。幼螺:形态与成螺相似,但体较小,外壳较薄,半透明,从壳外隐约可见螺体。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同型巴蜗牛1年发生1代,以成螺在草丛、落叶、树皮下和土石块下越冬,成螺于翌年2月上中旬开始活动,2~10月均可见,主要危害期在5~9月,取食柠檬果实、枝叶等造成危害,4月间开始交配产卵。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任一个个体均能产卵,1生可多次产卵,每次产卵30~60粒,卵成堆产于疏松而又潮湿的土壤里或枯枝落叶下,每一成螺一生可产卵30~200粒。
田间4~10月均可见到卵。卵期14~31天,若土壤干燥,则卵不孵化,如果将卵翻至地面接触空气,则易爆裂。蜗牛喜潮湿,阴雨天昼夜均能活动危害,在干旱条件下,白天潜伏,夜间活动。高温干燥或不良天气时,躯体缩入螺壳,分泌黏液形成白色膜状蜡质封闭壳口,并固稳在被害处,待适合的天气时再恢复活动,取食危害。蜗牛行动迟缓,凡爬行过的地方,均可见分泌有黏液的痕迹。
防治措施
采用综合防治,在树干中部倒向包扎薄膜,形成“裙形”,阻止蜗牛爬上枝条,并及时收集薄膜下的蜗牛,或在地面堆置青草、菜叶等食料诱捕,加以杀灭。同时,剪除贴地的柠檬枝叶,阻断爬上枝条的通路,也可以在盛发前用石灰涂白枝干,使其爬行时受阻;放鸡鸭啄食。
其天敌有鸡、鸭、蟾蜍、青蛙、蟹类、龟类、蚂蚁、步行虫、乌鸦、麻雀、鸽子、玫瑰蜗牛和加纳蜗牛等。
施药方法:
①土面及树干喷洒,在上午8时前及下午6时后,5%~10%硫酸铜溶液或1%~5%食盐溶液、1%茶籽饼浸出液、氨水700倍液。以上药剂不能喷洒树冠,以免产生药害。此外,撒茶饼粉、石灰粉、草木灰和磷肥等,有驱避作用。
②制毒饵诱杀 防治适期以蜗牛产卵前为适,田间有小蜗牛时再防1次效果更好。每亩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kg,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7kg,于天气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在受害株根部附近,2~3天后接触药剂的蜗牛分泌大量黏液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