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草莓角斑病菌如何防治?

2018-11-27 19:20:37浏览:51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草莓角斑病菌1962年首次报道于北美洲,草莓角斑病会引起产量下降,但一般不是毁灭性的,经常采用喷灌的地方损失会加大。那么
   草莓角斑病菌1962年首次报道于北美洲,草莓角斑病会引起产量下降,但一般不是毁灭性的,经常采用喷灌的地方损失会加大。那么草莓角斑病菌如何防治?

草莓角斑病菌如何防治?
  一、危害症状
  在叶片最细的叶脉之间出现多角、具有光泽的1-4mm大小的水浸状病斑,早期病斑只能在叶片背面看到,对光时呈透明的圆点。两周后斑点扩大、合并,在叶片正面也能看到水浸状的红褐色角斑。菌液流出后遇到干燥天气,病斑上因形成胶状膜,而常有光泽。病斑通常是沿着初生的次生叶扩展。病死组织脱落,使叶片形成许多洞孔。在发病最严重的情况下,解剖病枝顶部,其内部组织的变化和症状常常是局部水浸状。
  二、传染途径
  病菌通过雨水飞溅作局部传播、扩散,草莓苗可以携带病菌作远距离传播。许多细小的病叶碎片都可能被夹杂在草莓苗中而起传播作用。病叶残渣、带病植株是发病的初侵染源。在病残叶和土壤中,病菌能存活至下茬作物。在实验室保存的干燥病叶中,病原菌至少可以存活半年,在生长期开始时,病菌开始由病残叶传播到幼叶上,从草莓枝头上侵染草莓叶窝,在最嫩的叶片茎部,沿着叶脉产生病斑,并能在枝头的顶部扩展。
  病菌从最初的病痕中流出,通过雨水喷灌在植株间传播。病菌也能通过气孔侵入,病菌通过局部的伤口或下方的病叶侵染枝蔓,在整个生长期病菌有多个侵染循环。病原菌可侵染草莓花,但不为害果实。在病害流行期间,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渗流和扩散时,病原菌从枝头的叶窝中感染病菌引起系统侵染,在潮湿的室温中容易发生。对发病有利的条件是白天室温在20℃左右,晚上较低温度,高湿。
  三、防治方法
  首先是检查病害症状,看托叶上有无角斑症状。其次要检查有角斑症状的病叶,是否有该病原菌是否存在,可以通过直接分离法和间接分离法。即将具水浸状病斑的叶片放在研钵中,加少量蒸馏水研磨浸渍,制成细菌悬浮液,然后,用间接荧光免疫抗体染色法检查。必要时可以采用划线分离该病原菌。由于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很慢,直接分离时常被其他快速生长的微生物所覆盖,因此较难成功。
  通常是在YDC等平板上划线,并在27℃下培养,4-5天后就可以看到第一批菌落。菌落圆形,大小为0.5-1.0mm,黄色,圆顶状,边缘规则。该病原菌的纯培养和其他黄单胞菌不同,在33℃下不生长,七叶苷不水解,对氯化钠的耐受度为0.5%-1.0%。IF技术能成功地检测浓缩的细菌悬浮液及10倍稀释液。当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几百个小而圆的荧光细菌,在使用抗血清的不同稀释度时,没有其他细菌发生干扰。对无症状的枝头进行检测难度较大。任何受感染的枝头叶窝只要通过组织检测就能检测到细菌,一般只用一个枝头检查。
  有人在研究检测无症状枝头的方法,即将枝头洗净、捣碎、拌匀,用离心的方法将菌液浓缩,再用WAS检测。虽然该方法不是很灵敏,但作为初步检测是很有用的。我国将该病菌列入三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在EPPO为A2类,而IAPSC也认为该病菌具有检疫重要性。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设施葡萄多效唑药害怎么办

上一篇:

葡萄穗轴发生褐枯病如何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