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菌核病,病原为菌核病菌,一般称油菜菌核病菌,主要在冬春低温时期侵染发病,叶柄、新芽、果梗、果实被侵染发病后变褐腐败,并在病部长出绒密的棉毛状菌丝体,最后形成不规则黑色鼠粪状菌核,重病株常可腐败致死,需及时防治。那么如何防治草莓菌核病?
传播途径:
在春秋季萌发时产生蘑菇状子囊盘,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经空气传播侵染发病。也可由菌核产生菌丝直接进行侵染和蔓延,田间菌核在夏季浸水3~4个月后死亡,但在旱田的地面上能存活2~3年。菌核病菌属低温性,发病适温为10~15℃,遇上连续几天10℃以下低温,寄主抵抗力下降,发病明显加重。保护地内湿度大,低温导致在茎叶上凝结露水,对侵染发病有利。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最好;选用生长势强,坐果率高,耐寒、耐荫、抗白粉病等抗病品种,母株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无病种苗;移栽前3天,喷施一次防病治虫的混合药剂,带土移栽、带药移栽,移栽时汰除病、弱苗,这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②幼苗盖墒前喷施一次防病治虫的混合药剂,结合苗情,如果生长势弱,可加入0.3%的尿素;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高畦栽培,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因为很多病害都是高湿引起的,要注意;
③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移栽前穴施或沟施防病治虫的药土;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④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
⑤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⑥大棚栽培的,在移栽或育苗整地前以及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对棚膜、土壤及墙壁以及架材等表面喷药,进行消毒灭菌,并适当放风排湿;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
2、药剂防治:
移植前清除种苗及重病株,并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干后移栽。
或用50%乙烯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乙烯菌核净干悬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3%好力克悬浮剂4000-6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