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由真菌引起,灰霉病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首要发作在开花后,在气温18-20℃,相对湿度60%以上时简单发病,夜间温度在10℃以下时不易发病,北京地区一般1 月上旬至3 月下旬为病害高发期,连阴雨、灌水过多、地膜积水、施氮肥多、密度过大以及棚内通风不良时均可诱发该病。
草莓灰霉病首要为害花、花萼、花瓣和果实、叶片,花果期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花萼变红是灰霉病前期首要症状之一,幼果受害蒂部呈水渍状软化,导致发育中止;
已转色的果实受害,初期呈现油渍状褐色小斑驳,湿度大时敏捷扩展,僵果腐朽,果肉变软,外表密生灰色霉层;叶片患病一般从叶缘开端,呈现暗色污斑,大小不等,后期呈红褐色病斑, 叶缘萎缩、枯焦,典型特征是发病部位发作鼠灰色霉状物。
农业防治:
优先选择抗病种类,一般日系种类红颜、章姬等较抗灰霉病;恰当减小种植密度,合理密植,采用大垄双行定植;及时去除病株、病果,置于装有药液的桶中;
注意科学通风,阴天也要恰当短时间通风以降低湿度;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在发病时期加大放风将湿度降低到50%以下,闭棚将温度提高到35℃,闷棚2 小时,然后防风降温,接连闷棚2-3 次可起到显着抑制作用。
生物防治:
发病前期可选用木霉菌(2亿活孢子/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寡雄腐霉8000 倍液,茎叶喷雾。
化学防治:
可选用50%啶酰菌胺水涣散粒剂1500倍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7天1次,接连喷2~3 次,主张替换施药,避免发作抗药性,也可采用速克灵烟剂进行熏蒸。
注意:
施用农药时,请做好防护,施用方法参照产品标签上标明的剂量、施用时间和安全距离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