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玉米蛀茎夜娥

2018-11-28 10:40:52浏览:47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学名】 Helotropha leucostigma Laevis (Buer)鳞翅目,夜娥科。别名大菖蒲夜蛾、玉米枯心夜蛾。分布在东北、华北等地。 【寄主

【学名】 Helotropha leucostigma Laevis (Buer)鳞翅目,夜娥科。别名大菖蒲夜蛾、玉米枯心夜蛾。分布在东北、华北等地。

【寄主】
玉米、高粱、谷子、菖蒲、稗草等。

【为害特点】
幼虫从近土表的茎基部蛀入玉米苗,向上蛀食心叶茎髓,致心叶萎蔫或全株枯死,每只幼虫连续为害几棵玉米幼苗后者熟,入土化蛹。一般每株只有l头幼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mm,翅展34—40mm,头部褐色至黑褐,前翅黄褐色或暗褐色,肾形纹白色至灰黄色,环形纹不明显,褐色,前翅顶端具椭圆形浅色斑1个,前缘具褐色弧形纹多个,近顶端生灰黄色短斜纹3条。后翅灰色。卵长0.7mm,黄白色,扁圆馒头形,卵块为不规则形条状。末龄幼虫体长28—35mm,头部深棕色,前胸盾板黑褐色,胸足浅棕色,腹部背面灰黄色,腹面灰白色,毛片、臀板黑褐色,臀板后缘向上隆起,上面具向上弯的爪状突起5个,中间1个大,是该虫主要特征。蛹长17—23mm,背面4—7腹节前端具不规则刻点,腹部末端钝,两侧各具浅黄色钩刺2个。

【生活习性】
黑龙江年生一代,以卵在杂草上越冬,翌年5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为害玉米苗,幼虫无假死性,6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在2—10cm土层中化蛹,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8月上旬一9月上旬在鹅观草、碱草上产卵越冬。低洼地或靠近草荒地受害重。

【防治方法】
(1)注意及时铲除地边杂草,定苗前捕杀幼虫。(2)发现玉米苗受害时,用75%辛硫磷乳油0.5kg对少量水,喷拌120kg细土,也可用2.5%溴氰菊酯配成45—50mg/kg毒砂,每667m2撒施拌匀的毒土或毒砂20—25kg,顺垄低撤在幼苗根际处,使其形成6cm宽的药带,杀虫效果好。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麦二叉蚜

上一篇:

小麦黍蚜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