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田粘虫
杂粮田粘虫
【学名】:Mythimna 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异名Leucania separata Walker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分布 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全国各地。
【寄主】: 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为害特点】: 粘虫除为害小麦、水稻外,在杂粮田主要为害玉米、高梁、谷子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近年小麦种植密度大,致北方原来不能构成为害的二代粘虫猖撅起来,成为威协较大的害虫,粘虫在小麦等收获后,马上转移到套种的玉米或高粱田及麦田附近的杂粮上,玉米出苗后若见粘虫,一般为4—6龄如果防治不及时,仅2—3天就会把玉米、高粱、谷子的幼苗叶片吃光,只剩下叶脉,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必须重视二代粘虫的防治工作。杂草多的地块,还应重视防治三代粘虫为害。
【生活习性】: 该虫喜欢半干枯叶片的气味,多把卵产在玉米、谷子等中部叶片尖端,孵化后3龄前的幼虫多集中在叶片上取食。
【防治方法】: (1)当田间杂草上每m2有虫10头或百株玉米虫口达30头时,应马上进行防治。高粱以外的玉米、小麦、谷子、水稻发生粘虫时,应在三龄前喷撒2.5%敌百虫粉2kg或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防治粘虫兼治纵卷叶螟、稻苞虫、斜纹夜娥、玉米螟等,也可喷洒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上述药剂对高粱敏感,不得在高粱上使用,否则会产生药害。在高粱上或其他禾本科作物收获前15天可用20%杀虫畏乳油500一1000倍液或5%杀虫畏粉剂,每667m2 2kg,也可用50%二溴磷乳油2000—2500倍液或50%甲基1605乳油1000—1500倍液,收获前20—30天可选用50%久效磷乳油2000倍液或2%甲胺磷粉剂每667m2 2.5kg,也可用3%苏化203(治螟灵)粉剂,每667m2 1—1.5kg。有条件的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每667m2 30—60ml对水20—40kg喷雾或30—40mI对水400ml进行超低量喷雾对该虫有特效,一个生育期用药1次即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