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切叶野螟学 名】:学名:Psara licarsi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
【稻切叶野螟害 主】:水稻、甘蔗、楠竹及多种杂草
【稻切叶野螟为害特点】:幼虫吐丝结苞为害稻叶成缺刻,严重时把稻叶吃光,致稻苗成刀切状或牛吃状,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稻切叶野螟发病规律】:
(1)发生世代:安徽、浙江、江苏一年发生5~6代。
(2)越冬及虫源:末龄幼虫或蛹在土茧里越冬。
(3)发生时期: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为5月上中旬,1代为6月中下旬,2代为7月中下旬,3代为8月中下旬,4代为9月,5代为11月上中旬。
【稻切叶野螟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8~12cm,翅展20~24cm,头部背面灰黄褐色,腹面白色,触角丝状,复眼黑褐色前翅灰黄色或暗黄褐色雄蛾在近翅基2/5处背面生有深灰色丛毛,内横线深褐色,外横线波状如从前缘向外弯曲,至第4脉处又转向内弯曲,伸达后缘中部;中室中上部具褐色小点1个,中室末端有1个褐色短条纹;后翅内横线、外横线波浪状,浅褐色。
(2)卵:扁平椭圆形,长0.7cm左右,初乳白色半透明,后出现橙色斑卵块长椭圆形。
(3)幼虫:幼虫共5~6龄,末龄幼虫体长20~22cm,头黄褐色,口器暗褐色,体墨绿色至污绿色,背线绿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上生2排棘毛,每排6根中胸背面具褐色毛片2块,其上各生3根刺毛后胸背面具4块毛片排成1列,中间2块各有2根刺毛,外侧两块各生1根腹部各节背面具6块毛片,前排4个,后排2个,各毛片上生1根刺毛。
(4)蛹:长12cm左右,棕红至棕褐色腹末具2枚硬钩刺,四周生6枚软钩刺。
[习性](1)成虫:成虫善飞,有较强的趋光性,多在22时至翌晨羽化,卵多成块产在嫩叶背面近中脉旁,很少散产,每雌产卵200粒左右卵期约为4天。
【稻切叶野螟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稻叶宽大质硬,表皮硅链排列紧密的品种;稻叶窄细挺直,主脉粗硬叶片色浅窄细的品种;或稻叶表面刚毛长成虫很少产卵的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适度烤田,促使水稻壮健叶挺,减轻为害。
(2)生物防治。寄生天敌对其控制作用比较突出,利用寄生天敌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用松毛虫赤眼蜂、澳洲赤眼蜂,在发蛾盛期,每隔2~3天放1批,连放3~5批,每hm21800~2250个点,每hm2每次放225~450万头。
(3)药剂防治。浙江化学防治指标为稻分蘖期百丛有虫20头,穗期百丛15头。江苏防治指标为稻分蘖期百丛15头,穗期百丛10头,乳熟期百丛30头,杂交稻百丛20~30头。安徽以产量允许损失率2%为依据,稻分蘖期百丛50~60头,孕穗期百丛30头,穗期百丛35头。以幼虫3龄前喷洒,效果最好。
药剂可以用每克含活孢子150亿以上的青虫菌Bt制剂2250~3000克/ hm2,或55%特杀螟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 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42%特力克乳油800倍液,或50%杀虫双可溶粉剂700倍液,或80%杀虫单可溶粉剂1 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