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黄潜蝇学 名】:稻黄潜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属双翅目,黄潜蝇科;又名稻杆潜蝇、稻杆蝇。国内分布于云、贵、川、湘、鄂、粤、浙等省。
【稻黄潜蝇为害特点】:幼虫蛀食稻苗心叶和幼穗。苗期受害,抽出的心叶上有多条细长裂缝;轻者生长势弱,重者心叶枯萎,停止生长,不能抽穗,分蘖增多,生长不整齐,具腐臭味。孕穗期受害,抽穗较健株早,穗形扭曲,部分小穗不实或无颖壳;严重时,形成白穗,近似螟害。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麦类及稗草、游草等禾本科杂草。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较多,有加重趋势。
【稻黄潜蝇生活习性】:湖南、云南、浙江一年发生3代。未代成产卵于小麦、看麦娘、游草等,幼虫孵化后钻入其心叶为害并越冬。在冬季温暖地区无越冬现象。翌年3月下~4月上旬化蛹,4月中、下旬羽化。成虫产卵于早稻秧苗和早栽早稻稻株上。5月第1代幼虫孵化,为害秧苗心叶。第1代成虫6月上、中旬羽化,产卵于中稻本田和晚稻秧田,6月下旬~7月初孵化出第2代幼虫,为害中稻幼穗和晚稻心叶。成虫上午羽化,白天活动;1~3 d后交尾,可交尾多次;喜阴湿环境。卵产于植株下部叶背面或叶鞘上,散产,通常1叶1粒,偶有数粒者。单雌产卵量变化大,约2~81粒。幼虫孵化后,借助露水爬至叶枕处侵入叶鞘,后钻入心叶;侵入后5~7 d,新叶出现被害状。水稻抽穗后,幼虫在叶鞘内生存。一般1株1虫,未发现转株现象。早稻上,老熟幼虫爬至剑叶(中、晚稻则在第2叶)叶鞘内的叶枕处化蛹。幼虫有高温滞育现象。
各虫态历期分别平均为( d):卵:1代7~11.3,2代4.1~6.5;幼虫:1代24.1~29.6,2代63.4~72;蛹:1代12.4~16.2,2代13~15.7。
【稻黄潜蝇发病规律】:稻杆蝇喜温凉、湿润气候,有迁飞习性,一年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各代由中山区向高山区迁飞。蔽阴潮湿、光照少,叶色浓绿的稻田易诱集成虫产卵,受害重。雨水多,幼虫孵化、侵入率高,利于其发生;干旱对其不利。早稻早栽,生长旺盛的,受害重;迟栽的,受害轻。第2代幼虫发生盛期恰遇水稻处于分蘖、圆杆期,受害重。水稻不同品种对稻杆蝇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于4月上、中旬开始查越冬代成虫的活动时间;6月上、中旬查第1代幼虫的化蛹进度,以确定羽化高峰期。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幼虫盛孵期为施药适期。
【稻黄潜蝇防治方法】:
1.冬、春铲除田边及附近杂草,消灭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
2.选用抗虫良种。
3.药剂防治。有效药剂和使用方法:50%乐果乳油450~600 ml/hm2兑水1500 kg喷雾;25%杀虫双乳油200~250ml/667m2,兑水60 kg,喷雾;3%米乐尔颗较剂l~2 kg/667m2拌细土15 kg撒施,田内保水6~10 cm,2~3 d;日本推广乐果颗粒剂,采用田面施药,保水2 d,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