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印度谷螟

2018-11-28 11:18:02浏览:35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学名】Plodiainterpunctella(Hubner)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印度谷斑螟、印度谷蛾、印度粉蛾、枣蚀心虫、封顶虫。分布在世
     印度谷螟【学名】Plodiainterpunctella(Hubner)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印度谷斑螟、印度谷蛾、印度粉蛾、枣蚀心虫、封顶虫。分布在世界各地。
【寄主食性杂】主要食害豆类、干蔬菜、干果类、枸杞、菊花、鲜枣、中药材、糖类、昆虫标本及稻、麦、食用菌等。

【为害特点】幼虫吐丝结网,把被害物连缀成团,藏于其中为害,排出异味粪便,污染食物。大发生时往往连成1片白色薄膜,遮盖在包装物上。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9mm,翅展13—18mm,身体密布灰褐色至赤褐色鳞片,两复眼间具一向前方突出的鳞片锥体。前翅长三角形,基部2/5赭白至淡赭色,内横线较宽,不规则,外侧锈超至红褐色,翅中域暗褐色,亚端线不明显略弯曲,与翅外缘平行,淡铅灰色;后翅三角形,淡暗褐色有闪光,翅脉及翅端域色深。卵椭圆形,黄白色,长0.4mm,一端具乳头状突起,卵面具细刻纹。老熟幼虫体长10—13mm,胴部乳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稍带粉红色或淡绿色,头部黄褐色至红褐色。蛹长5.7—7.2mm,宽1.6—2.1mm,细长,赤褐色,喙不伸达第4腹节后缘,后足露出,触角端内弯,腹端具8对钩刺。

生活习性】年生4—6代,北方3—4代,以老熟幼虫在室内阴暗缝隙中或壁角内越冬,翌春化蛹,羽化为成虫后即交尾产卵,卵多产在粮堆表面或包装物缝隙之中,每雌产卵39—275粒,卵期约10天,幼虫孵化后钻入为害,开始在堆垛的表层,后向下移至下半部,幼虫期22—35天,部分滞育幼虫能存活2年。幼虫老熟后爬到被害物表面或墙缝处结茧化蛹,蛹期14—21天,完成1个世代需40—60天。北京5—9月成虫陆续出现连续发生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1)清除虫巢,减少虫源。(2)仓库要安装纱门、窗,防止成虫飞进产卵。(3)必要时在仓库内挂敌敌畏布条。有条件的可用高温或低温处理。(4)大米、面粉等可套在密闭的塑料袋中,防止成虫钻入或产卵;(5)用磷化铝熏治。方法参见玉米象。(6)施用粮虫畏。25kg以下的粮食,用粮虫畏1个药袋,25kg以上放2个;如按空间计,每m2放2个农药袋,使用时先把外包装药袋去掉,把内药袋放在粮食或贮物的表面或附近,也可埋入粮食5—10cm处,但食用前要注意取出来,严防误食。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水稻黑皮蠹

上一篇:

米 象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