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绿豆棉铃虫

2018-11-28 11:22:59浏览:95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绿豆棉铃虫学 名】: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鳞翅目 夜蛾科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绿豆棉铃虫形态特征】:成虫 成
绿豆棉铃虫

【绿豆棉铃虫学 名】: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鳞翅目 夜蛾科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
【绿豆棉铃虫形态特征】:成虫 成虫体长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蛹: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腹部第五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 棉铃虫
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   卵 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绿豆棉铃虫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绿豆棉铃虫防治方法】:
(1)在棉铃虫发生严重的地段,进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以压低第一代发生量。
(2)黑光灯诱杀成虫。
(3)加强测报,掌握各代卵盛孵期,选用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即除虫菊精)2000倍液等进行重点防治。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使用农药《安全间隔期》。
(4)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中华草蛉、广赤眼蜂、小花蝽等自然天敌,控制其为害。如用赤眼蜂防治,一般在棉铃虫产卵始、盛期连续放蜂2~3次,每次每亩放1.5~2万头。亦可用每克含活孢子160亿的B.t.乳剂250~300倍液,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喷雾施用。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绿豆造桥虫

上一篇:

水稻田蚜虫的防治方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