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等,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粘虫食性很杂,主要为害玉米、水稻、麦类、高粱、青稞等禾谷类作物及禾本科牧草。 为害特点以幼虫取食为害。咬食叶组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玉米穗亦能被咬断。 【青稞粘虫病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淡黄褐色,略带灰色,有的满布黑褐色小点,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面一个圆斑,下方连有一小白点和2个小黑点,从顶角到后缘1/3处有暗色斜线一条,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端部灰褐色,基部色淡。 卵馒头形,纵脊不规则,只到中部为止。 幼虫头红褐色,有暗色的网状纹和黑色的八字形纹;老熟幼虫最长3.8cm,体形变化很大,常有黑褐、红褐及白色的纵线。 蛹腹部第一至第四节背面散生很浅的小点刻,第五至第七节背面近前缘有一列马蹄形的黑色雕纹,腹面前缘有几排较密的小刻点。 【青稞粘虫病发生规律】 我国从北到南年生2-8代。成虫有迁飞特性,3、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4、5月为害麦类作物,5、6月间先后化蛹羽化后又迁往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间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向南迁往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为害玉米、水稻。各龄幼虫食量差异很大,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 成虫对糖醋液和黑光灯趋性强,并具有“迎风取食,背风产卵”的习性,在玉米苗期,卵多产在萎蔫枯黄的叶片尖端,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的花丝等部位,边产卵边分泌胶质,将卵粒黏连成行或重叠排列黏在叶上,形成卵块。幼虫昼伏夜出为害,有假死性和群体迁移习性。老熟幼虫多在玉米附近3-5cm深土内或在近水面的稻叶鞘内或茎间化蛹。 粘虫是中温喜湿的害虫,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存活,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粘虫数量又显著下降。粘虫的发生与耕作制度有最为密切的关系。麦套玉米一般比耕翻复种的玉米重,这些显然与麦茬上粘虫的存留量有关,主要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蚂蚁、线虫、蜘蛛、步行甲及一些菌类等。 【青稞粘虫病防治方法】 防治粘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要抓住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采摘卵块在孵化之前,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等3个关键环节。有条件的,应做好地区甚至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工作。 (1)因地制宜选用抗虫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灌溉施肥,控制田间小气候,降低卵的孵化率和幼虫的存活率。 (3)农业防治。在成虫发生期,田间插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放置糖醋盆诱杀成虫;成虫产卵期在作物田插谷草或萎蔫玉米苗诱蛾产卵,定期集中烧毁处理。糖酒醋液配比: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调匀即可。夜晚诱杀。 (4)保护与利用天敌。 (5)农药防治。玉米地苗期百株有虫20-30个,生长中后期百株有虫50-100个时,即应用药剂防治。可用2.5%敌百虫粉剂,每亩喷2-2.5kg,或2.5%敌百虫粉2kg左右对细土10-15kg,拌匀后顺垄撒施,防老龄幼虫;或90%晶体敌百虫1000-2000倍液、80%敌敌畏2000-30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氧乐氰乳油2000倍液喷雾,效果都很好;另外,每公顷用灭幼脲l号有效成分15-30g,或灭幼脲3号有效成分5-10g,加水后常量喷雾或超低容量喷雾,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