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飞虱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
成虫:长翅型体长4~5毫米,体黄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上具明显的3条凸起纵线。短翅型体长3.5~4毫米,与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达腹部末端。卵:初呈丝瓜形,后呈弯弓形,10~20粒排列成行,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略露出产卵痕。若虫:初孵时浅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体长3.2毫米,腹部第3、4腹节背面各生1个白色“山”字形纹。前翅芽伸达腹部3~4节处,前后翅芽的尖端十分接近。
生活习性
褐飞虱在宁夏不能越冬,是入夏后随东南暖湿气流迁飞到本地。秋季则由北向南回迁。17℃以下卵历期17天以上,23℃~ 24℃9天,27℃~30℃7~8天。若虫24℃~26℃历期为15~16天。该虫长翅型成虫飞翔力强。羽化后不久即能随高空水平气流迁移,春、夏两季向北迁飞时,飞行高度1500~2000米,空气湿度高利其迁飞,飞行起始温度18.2℃左右。
成虫对嫩绿水稻趋性明显,雄虫可行多次交配,24~27℃时,羽化后2~3天开始交配,每雌平均产卵200~700粒,水稻生长期间各世代平均寿命10~18天,田间增殖倍数每代10~40倍。成、若虫喜阴湿环境,喜欢栖息在距水面10厘米以内的稻株上,后期田间出现塌圈枯死现象。
水稻生长后期,大量产生长翅型成虫并迁出,1~3龄是翅型分化的关键时期。该虫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26℃最适,夏季不热,晚秋气温偏高利其发生,褐飞虱迁入的季节遇有雨日多、雨量大利其降落,迁入时易大发生,田间阴湿,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稻苗浓绿,密度大及长期灌深水,利其繁殖,受害重。天敌有稻虱缨小蜂、褐腰赤眼蜂、稻虱红螯蜂、稻虱索线虫、黑肩绿盲蝽等。
防治工作
1.做好测报工作,搞好迁入趋势分析,种植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减少虫源。
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适当烤田,降低田间湿度。
3.选育推广抗虫丰产品种,防止褐飞虱新生物型出现。
4.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及时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