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条夜蛾为害植物有胡麻、马铃薯、甜菜、豌豆、玉米、高粱、向日葵、灰藜等多种作物和杂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毫米,翅展35毫米。下唇须褐色,第三节略向前倾。触角丝状,灰褐色,长及腹部中央。复眼绿褐色,眼球上散有深色点斑。额黄白色,头顶及胸背为黑、褐、白鳞毛覆盖,胸背后缘有两丛毛束。腹部淡灰褐色。
前翅灰褐色,基线、内横线黑色,呈波浪形弯曲,在内横线中部有一半圆形黑边褐斑,此斑外方为一淡色区与白色环状纹相连;肾状纹黑灰色或黑褐色;外横线黑褐色,为7个弯月形淡色小斑所组成;亚外绦线白色,齿状折曲,在中脉处折成“W”形纹,此纹内方并有3条尖长黑纹,为此虫的明显特征;
翅缘有7个月牙形黑斑;缘毛为黑褐色与淡褐色鳞片相间组成,形成8个黑褐色斑;后翅淡灰褐色,近外缘部色深,在第一肘脉端的翅缘有1淡色晕斑;缘毛白色。前后翅的反面黑色肾状纹明显。
卵:馒头形,有纵横格纹,卵顶有一小突起,初产白色,后在卵顶周围出现紫色纹一圈,近孵化时变为灰白色。
幼虫:体长35毫米,幼龄时粉绿色,并有两条白色气门线。第一至第二对腹足不甚发育,行走如造桥虫。3龄后体色有黄绿、绿褐、粉绿等变异。头部、前盾片及胸足黄褐色或绿色;背线绿色,亚背线为断续的小黑点组成,有时并不明显,气门前后密集黑色小点组成的黑斑,并连续组成一条纵线贯穿全体;气门下线白色较宽而明显,气门下方常有粉红色晕斑;腹面黄绿色。
蛹∶长13毫米,黄褐色,翅足部分绿色。第5至第7腹节背面的前缘有微细点刻。腹端有臀刺2对,最末端1对较大,两侧还有小刺毛各1对。
生活习性
据观察,1年发生2代,约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始见,出现2个峰期,第1峰期于4月下旬,虫量较多,第2峰期8月中旬,虫量较少,后陆续发生至10月间绝迹。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第2代幼虫量较第1代少,主要为害灰条等藜科杂草,至9月下旬陆续老熟,入土化蛹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卵散产于寄主叶背,有趋糖蜜和强趋光习性;据黑光灯诱测,是宁夏发生量较多的一种蛾类。幼虫最喜食灰条等藜科杂草,有假死习性,稍有触动即卷曲落地;1974年在宁夏固原地区大量发生,蛀害胡麻蒴果,还严重为害马铃薯、豌豆等叶片。
防治方法
注意田间虫情调查,于6月上中旬幼虫初龄阶段及时喷药防治;一般喷雾用2.5%溴氰菊酯、4.5%高效氯氰菊酯、20%的氰戊菊酯任一种,3000倍液喷防;25%快杀灵乳油375毫升/公顷~600毫升/公顷兑水450千克喷防。或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3000倍液,也可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2000倍液喷雾。此外应用黑光灯诱杀越冬代成虫,亦有一定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