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别名玉米穗虫、番茄蛀虫、棉铃实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为害大豆、玉米、番茄、白菜、甘蓝、菜豆、豌豆、花生、苜蓿、芝麻、烟草、棉花等多达200种的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是蔬菜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广大蔬菜种植区和棉区及世界各地,我国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受害为重。棉铃虫如何防治?小编给大家分析一下。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27~38毫米,雄蛾前翅灰绿或青灰色,雌蛾赤褐或黄褐色,具褐色环状纹及肾形纹,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外横线外侧有深灰褐色宽带,上有7个小白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卵:半球形,约0.5毫米,初产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黑褐色,具纵横网格。
幼虫:共6龄,体色有淡绿、淡红、红褐、黑紫等多种,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前胸2根侧毛的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
蛹:纺锤型,长10~20毫米,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发生特点
棉铃虫在长江流域年发生5代左右,辽宁、西北内陆棉区3代,华北及黄河流域4代,华南6~8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黄河流域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始见,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豌豆、亚麻、蔬菜,第2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盛发,第3代成虫始见于8月上中旬。长江流域第4代成虫始见于9月上中旬。
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趋化性,白天多栖息在植株阴蔽处,傍晚开始活动,取食蜜源植物补充营养,寻偶,交配,产卵,喜生长势旺,枝叶幼嫩茂密的植株上产卵,卵散产,每雌平均产卵100~200粒,卵发育历期15℃为6~14天;20℃为5~9天;25℃为4天;30℃为2天。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第2天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第4天转移到幼荚和花, 3~4龄幼虫主要为害嫩叶和花,4龄后为害豆荚,5~6龄进入暴食期,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整个幼虫期可为害10余个豆荚。3龄以上幼虫常互相残杀。幼虫发育历期,20℃为31天,25℃为22.7天,30℃为17.4天。老熟幼虫在5~10厘米土层筑土室化蛹,羽化时成虫沿原道爬出土面后展翅。蛹发育历期,20℃为28天,25℃为18天,28℃为13.6天,30℃为9.6天。为害豆类时,幼虫食害嫩叶成缺刻或孔洞,还可蛀食花蕾和花朵,造成落花落蕾,蛀食豆荚,造成减产并影响商品性,有时还可蛀入茎杆中,导致植株死亡。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最适发育气温25~28℃,相对湿度75~90%。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时为害严重。但雨水过多造成土壤板结,则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同时增加蛹的死亡率。此外,暴雨可冲掉棉铃虫卵,有抑制作用。
防治要点
①加强预测预报。
②农业防治:冬耕冬灌减少虫源基数,采用杨树枝把诱蛾产卵或种植诱集作物如玉米、番茄等,集中杀灭。
③诱杀成虫:结合防治其他菜虫,可采用东方红电子灭蛾灯或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
④药剂防治:在卵孵化盛期,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0.5%三令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力虫晶乳油3 000~5 0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3 000~3 500倍液,24%美满乳油1 500倍液,10%除尽乳油剂2 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5%卡死克乳油3 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喷雾。注意交替轮换用药,并喷足喷药液量,把药集中喷在顶部叶片上。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大豆棉铃虫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蒙古灰象甲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