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别名豇豆野螟、豇豆钻心虫、豆荚野螟、豆荚螟、豆螟蛾、大豆螟蛾,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豇豆、菜豆、扁豆、大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分布范围广,北起吉林、内蒙古,南至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均有分布,长江以南发生严重。如何有效防治豆野螟?小编给大家总结一下。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24~26毫米,暗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前缘色较淡,在中室端部有1个白色透明斑,在中室内及中室下方各有1个白色透明的小斑纹。后翅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
卵:椭圆形,扁平,表面具六角形网状纹,约0.6×0.4毫米,初产时淡黄绿色,后变淡黄色,有光泽。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18毫米,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列成2排,前列4个较大,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较小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1根刚毛。
蛹:外被白色薄茧丝,体长11~13毫米,黄褐色,复眼红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可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
发生特点
豆野螟年发生代数各地不同,在西北各省4~5代,河南、江苏5代,上海4~5代,武汉、南昌5~6代,福建、台湾6~7代,杭州7代,广东9代。每年6~10月为幼虫为害期。浙江杭州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始见成虫,7~8月危害最为严重,9月以后危害减轻,10月下旬~11月上旬幼虫入土,以预蛹越冬。
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的隐蔽处,偶尔见之,趋光性较弱,以夜间活动为主。成虫寿命7~12天不等,卵散产或多粒产,平均每雌产卵80左右粒,大部分卵产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虫蛀入花蕾危害,可在花蕾中取食一直到老熟幼虫,然后脱落化蛹,或被害花瓣粘在豆荚顶部或脱落粘在豆荚上,蛀入豆荚继续危害,幼虫有转花、荚为害的习性。老熟幼虫落地化蛹。3龄幼虫开始排出大量的粪便,若遇雨天容易引起腐烂。
豆野螟发育温度15~36℃,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80%左右,在杭州,7~8月高温季节,卵期2~3天,幼虫期6~8天,蛹期7~9天,在6月、10月,整个发育期需25~30天。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及时清洁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以减少虫源。保护地可采用防虫网覆盖,播种前深翻一次土壤,可有效隔离各种害虫危害。
②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选用表面多毛的品种较好。
③药剂防治:根据该虫生活习性,药剂防治应掌握在花期进行挑治,抓住从第一次花期开始每隔5~7天点连续喷施2次,然后视虫情酌情喷施,但一般不超过7天,注意重点喷施花蕾、嫩荚和落地花,用药时间宜在早上10时前豆花盛开时或在傍晚喷药,以提高防效。药剂可选用16 000国际单位/毫克千胜B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1 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或52.5%农地乐乳油1 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等,注意交替使用。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豆野螟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如何有效防治豆小卷叶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