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豆蚀叶野螟,幼虫卷豆叶,在卷叶内啃食表皮和叶肉,后期蛀食豆荚或豆粒。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大豆豆蚀叶野螟的防治措施。
一、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夜间交配,白天喜潜伏在叶背面隐蔽,有趋光性。卵多产在叶背面。初孵幼虫先在叶背取食,后吐丝把2~3片豆叶向上卷折。幼虫活泼,受惊时迅速倒退。
二、 发生规律
1、世代。河北、山东年生2~3代,江西4~5代,广东5代。
2、越冬。以末龄幼虫在枯叶里或土下越冬。
3、发生时期。山东越冬代成虫于4月中旬~5月中下旬羽化,个别延续到6月初羽化。5月中下旬是第一代幼虫盛发期,为害春播大豆。幼虫老熟后在卷叶里做茧化蛹。6月中旬进入第一代成虫盛发期。6~9月在田间可见各虫态,有时9月豆田还可见很多幼虫。
4、发生区域。分布北起吉林、辽宁、内蒙古,南、东向达国境线,西至宁夏、甘肃、青海,折入四川、云南。
三、防治方法
1、在蛾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期施50%虫螨·丁醚脲悬浮剂(低毒)使用15-35克/亩喷雾,兑水整个植株均匀喷雾,注意叶片背面。安全间隔期14天,每季作物最多施药次数2次。
2、在卵孵盛期或尽可能在幼虫发育初期使用14%虫螨·茚虫威悬浮剂(中等毒)使用10-20克/亩喷雾。间隔7-10天施药一次,每季作物最多用药2次。
3、低龄幼虫高发期开始用22%氰氟虫腙悬浮剂(低毒)使用60-80毫升/亩喷雾,每季作物施药2次,间隔7-10天。喷雾施药时每亩兑水量至少为45升。虫害发生较轻或防治低龄幼虫时使用登记剂量范围内低剂量;虫害发生较重或防治高龄幼虫时使用登记剂量范围内高剂量。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